《金匱要略》三卷,分二十五篇。簡稱《金匱》。漢·張仲景撰著,晉·王叔和編次,宋·林億等校訂。《金匱要略》是《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1],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中醫「治療雜病之第一書」。《金匱要略》傳世各本存在多種書名,如《新編金匱方論》、《新編金匱要略方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金匱要略方》等,今通稱《金匱要略》。其中吳遷本的書名《金匱要略方》比較符合歷史記載,應當是北宋官刻原書名[2]。
《金匱要略》 | |
---|---|
基本信息 | |
別名 | 《金匱要略方》、《金匱要略方論》、《新編金匱方論》、《金匱玉函要略方》、《金匱玉函要略方論》、《新編金匱要略方論》 |
作者 | 張仲景 |
類型 | 金匱要略本文 |
成書年代 | 東漢 |
篇卷數 | 篇數:二十五篇 卷數:三卷 |
版本 | 元·後至元六年(1340)鄧珍本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吳遷寫本《金匱要略方》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徐鎔本(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明·萬曆二十七年趙開美本(見《仲景全書》) 明·嘉靖年間(1522-1566)俞橋本 日本仿明俞橋本 1955年、1963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
簡介
東漢建安年間(196-220年)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十卷論傷寒,六卷論雜病。因兵燹,書多散佚。至西晉,王叔和曾作搜集、編次,歷唐至宋,卷帙和內容已非原貌。後人僅見《傷寒論》十卷,雜病六卷已佚,但其中許多內容記載於《脈經》,部分內容為《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書所引用。
現行之《金匱要略》,不見於《隋志》、《舊唐志》、《新唐志》,而見於《宋志》。北宋仁宗時(1023-1063年),翰林學士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乃《傷寒雜病論》之節本。一經發現,即「錄而傳之士流",且「以對方證對者施之於人,其效若神」。顯然,《金匱玉函要略方》可能就是《傷寒雜病論》。學者們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的書名是六朝人所為,因為六朝之人極為珍愛仲景書,名之曰「金匱玉函」,以示珍貴、重要。而「要略」二字似乎提示業已經過刪節。
嘉祐二年(1057年),官府專設「校正醫書局",召集林億等校正古醫籍,陸續刊行。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林億等奉敕命校正《金匱玉函要略方》,因《傷寒論》已有王叔和編次本,故將《金匱玉函要略方》之上卷刪去,僅留中、下卷,又以下卷方劑分列諸證之下,遂編為上、中、下三卷。並采它書所載的仲景方與後世效方,分類附載於每篇之末,以廣其法,從而自成一書,依舊名曰《金匱要略方》[3]。這就是著名的大字本。由於刊印後須呈獻給宋英宗檢閱,因而字體較大,以此得名。從此《金匱要略方論》便成定本,為後世各種版本的祖本。由於大字本部帙較鉅而價昂,傳播不易,因而紹聖元年(1094),國子監又奉敕「重行校對」,於紹聖三年(1096年)刊行了此書的「小字本」,用廣普及。南宋以降,大小字本均告亡佚[4]。
林億、孫奇對《金匱玉函要略方》進行了校定,並對原書在段落結構和內容上做了一些改動。原書論在前,方在後,林億等人將方劑逐一移到相應的病證條文之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林億等人「又采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就是將散落在其他諸家著作中的張仲景方輯錄出來,按病證逐一附於各篇之後。
內容
全書共分三卷,二十五篇。按病分篇,如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等為篇名。自第一至十篇為上卷,第十一至十九篇為中卷,第二十至二十五篇為下卷。其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為全書總論,對疾病的病因、病機、預後、診斷、預防、治療作原則性的指示,具有綱領性意義;第二至十七篇為內科疾病,包括中風、虛勞、胸痹、痰飲、黃疸、水氣等三十多種病證的辨證論治;第十八篇論述腸癰等外科疾病;第十九篇討論陰狐疝氣、蛔蟲等病;第二十至二十二篇專論惡阻、腹痛、髒躁等婦產科病證二十多種;末後三篇為雜療方和食物禁忌。共載六百零八節條文,所及病證六十餘種,方劑二百六十二首。
影響評價
全書以《內經》理論為指導,總結了東漢以前醫家和作者的臨床經驗,理論聯繫實際,開創了內傷雜病辨證論治的體系,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古今醫家對其推崇備至,朱丹溪謂:「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世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而取則焉。」徐靈胎評曰:「其論皆本於《內經》,而神明變化之;其用藥悉本於《神農本草》,而融會貫通之;其方則皆上古聖人曆代相傳之經方,仲景間有隨證加減之法;其脈亦皆《內經》及歷代相傳之真訣;其治病無不精確周到,無一毫游移參錯之處,實能洞見本源,審察毫.....真乃醫方之經也。」被公認為中醫經典著作之一、「方書之祖"。書中如小建中湯、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酸棗湯、麥門冬湯、栝蔞薤白半夏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腎氣丸、大黃牡丹湯、溫經湯等,皆為歷來醫家所常用,為治療雜病的典範[3]。
流傳版本
據調查含日本版在內,《金匱要略》現存版本包括重印、影印及全書中所收本在內超過60種。目前進一步發現了與原系統完全不同的吳遷本,但未見李氏朝鮮及越南王朝時代的版本。無論《金匱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均不存。現存元後至元六年(1340)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吳遷本《金匱要略方》、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徐鎔本(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趙開美本(見《仲景全書》)、明嘉靖年間(1522-1566)俞橋本、日本仿明俞橋本等多種版本。通行本為1955年、1963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關於《金匱要略》的版本分類,學界一般認為:大字本系統以鄧珍本為代表,同時包括無名氏本、俞橋本、徐鎔本、趙開美本等多個後傳本,傳世數量較多;小字本系統則僅有吳遷本傳世。鄧珍本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是現存刊刻時間最早的《金匱要略》傳本,也被普遍認為是大字本系統諸本的祖本,該本卷上第三、四頁為明代修刻。吳遷本現藏於上海圖書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吳遷據祝均實所藏古本抄寫而成,為現存唯一小字本《金匱要略》。
- 大字本系統:
- 小字本系統
有研究認為鄧珍本對《金匱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修改,屬於元代民間重編本。因此,鄧珍本及其衍生的各傳本都已失去宋版原貌,不應再繼續稱之為大字本系統。亦認為沒有證據表明宋修《金匱要略》大字本和小字本有重大的文本差別,因而吳遷小字本與鄧珍本的諸多差別其實不能視為小字本和大字本的差別;同理,也就不宜繼續以大、小字本來區分《金匱要略》的版本,建議今後以官刻本、新編本概括之。官刻本系統現存僅吳遷本,新編本系統則包括以鄧珍本為代表的多個傳本[5]。
全文閱讀
參考資料
- ↑ 徐成賀.《金匱要略》的流傳、版本及注家[J].國醫論壇,1998(02):1-3.
- ↑ 付陽,張承坤,沈澍農,顧培杏.《金匱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探究[J].中醫學報,2021,36(03):671-675.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3.140.
- ↑ 3.0 3.1 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89.
- ↑ 段逸山,鄒西禮.明抄北宋小字本《金匱要略方》研究[J].中醫文獻雜誌,2010(2):1-5
- ↑ 張承坤,趙雅琛,沈澍農.《金匱要略》吳遷本與鄧珍本對比研究[J].中醫藥文化,2019,0(1):88-96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