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出《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引《肘後備急方》,名見《證類本草》卷七:補肝散
組 成 | 蒺藜子(7月7日收,陰乾)。 |
制 法 | 上為散。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食後水送下。 |
主 治 | 積年失明,不識人。 |
摘 錄 | 方出《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引《肘後備急方》,名見《證類本草》卷七 |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見《證類本草》卷二十七:補肝散
組 成 | 白瓜子7升。 |
制 法 | 絹袋盛,攪,沸湯中3遍,曬乾,以酢5升浸1宿,曬乾,治下篩。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日3次。服之100日,夜寫細書。 |
主 治 | 明目,肥人悅顏,延年不老。主男子五勞七傷之目疾。 |
摘 錄 |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見《證類本草》卷二十七 |
《證治準繩·類方》卷四引滑氏方:補肝散
異 名 | 補肝煎、補肝湯 |
組 成 | 山茱萸肉半兩,當歸半兩,五味子(炒,杵)半兩,山藥半兩,黃耆(炒)半兩,川芎半兩,木瓜半兩,熟地黃(自製)1錢,白朮(炒)1錢,獨活4錢,酸棗仁(炒)4錢。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補肝煎(《不居集》上集卷二十四)、補肝湯(《醫碥》卷七)。 |
主 治 | 肝腎二經氣血虧損,脅脹作痛,或脅脹頭眩,寒熱發熱,或身痛經不調。 |
摘 錄 | 《證治準繩·類方》卷四引滑氏方 |
《症因脈治》卷四:補肝散
組 成 | 川芎、陳皮、生薑、防風、當歸身、白芍藥、羌活。 |
用 法 | 原書治上證,本方加木瓜、秦艽。 |
主 治 | 內傷霍亂轉筋。 |
摘 錄 | 《症因脈治》卷四 |
《症因脈治》卷三:補肝散
組 成 | 當歸、白芍藥、羌活、秦艽。 |
主 治 | 內傷筋攣。 |
摘 錄 | 《症因脈治》卷三 |
《證治匯補》卷二:補肝散
組 成 | 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藥、石斛、丹皮、柴胡、甘草。 |
用 法 | 《醫略六書》本方用生地十兩,柴胡五錢,熟地十兩,歸身六兩,白芍(炒)四兩,石斛三兩,丹皮一兩半,甘草一兩。上為散,水煎,去滓溫服。 |
主 治 | 養陰血,退虛熱。主癆瘵。 |
方論選錄 | 《醫略六書》:方中生地滋陰壯水,專退疲勞之熱;熟地補陰滋血,專資耗亡之陰;當歸養血榮肝,白芍斂陰和肝,石斛益陰平熱,丹皮涼血退蒸,生草瀉虛火以緩中,柴胡引諸藥以入肝也。益肝無補法,養陰滋血即所以補肝,水煎溫服,使陰血內充,則肝得所養而疲勞自已。 |
摘 錄 | 《證治匯補》卷二 |
《證類本草》卷十一引《簡要濟眾方》:補肝散
異 名 | 還明散、還精散、夏枯草散 |
組 成 | 夏枯草半兩,香附子1兩。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還明散(《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二引《衛生家寶》)、還精散(《普濟方》卷七十一)、夏枯草散(《濟陽綱目》卷一〇一)。①《醫方論》:肝無補法,養血便是補肝,此方但行氣而不養血,負此名矣。②《濟陽綱目》本方用法:麥冬煎湯調下。 |
主 治 | 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 |
摘 錄 | 《證類本草》卷十一引《簡要濟眾方》 |
《銀海精微》卷上:補肝散
組 成 | 當歸、熟地黃、川芎、赤芍藥、防風、木賊各等分。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冷淚。 |
摘 錄 | 《銀海精微》卷上 |
《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補肝散
組 成 | 甘菊1兩,茯神3分,芎?3分,細辛3分,五味子3分,人參3分,獨活3分,羚羊角屑3分,白朮3分,肉桂半兩,酸棗仁(微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
制 法 | 上為散。 |
用 法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同煎6分,去滓溫服。 |
主 治 | 肝臟虛寒,頭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虛煩。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
《醫方類聚》卷六十五引《龍樹菩薩眼論》:補肝散
組 成 | 決明子5分,防風5分,芎?5分,秦皮5分,人參5分,茯苓5分,干地黃5分,枳殼5分,蕤仁5分,石膏5分,黃連5分,青葙子5分,生薑5分,甘草5分,黃芩5分,麥門冬5分,竹瀝5合,青羊肝1具(並膽)。 |
用 法 |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肝,納上藥各5分,煎取1升,去滓,入竹瀝,入羊肝,更煎5沸,分3次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之。 |
主 治 | 諸眼疾。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六十五引《龍樹菩薩眼論》 |
《眼科全書》卷三:補肝散
組 成 | 大黃(酒蒸,久曬)、川芎、菊花、防風、大力子(炒)、荊芥、玄參、蒺藜、細辛、黃芩、梔子、木賊、甘草、草決明(炒)、蒼朮、蔓荊子。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每服2錢,臨臥飲湯調下;或酒調下。 |
主 治 | 肝虛雞盲內障,至酉時黃昏則不見物,至點燈時又見物,能視上者。 |
摘 錄 | 《眼科全書》卷三 |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引《深師方》:補肝散
組 成 | 乾薑6分,甘遂3分,桂心5分,茯苓5分,附子(炮)5分,黃連5分,甘草(炙)5分,當歸5分,乾漆(熬)5分,貝齒(燒)5分,豬苓5分,白朮5分,干地黃8分,丹參6分,防風7分,黃耆6分。 |
制 法 | 上為散。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
主 治 | 肝臟病,服青盲,內或生障,惡風赤痛。 |
宜 忌 | 忌海藻、菘菜、生菜、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
摘 錄 |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
《審視瑤函》卷五:補肝散
組 成 | 羚羊角、細辛、羌活、白茯苓、楮實子、人參、玄參、車前子、夏枯草、防風、石斛各等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 |
用 法 | 每服錢,食後米飲調下。 |
主 治 | 偃月障症。 |
摘 錄 | 《審視瑤函》卷五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補肝散
組 成 | 山茱萸5分,桂心5分,薯蕷5分,天雄5分,茯苓5分,人參5分,芎?7分,白朮7分,獨活7分,五加皮7分,大黃7分,防風1兩半,乾薑1兩半,丹參1兩半,厚朴1兩半,細辛1兩半,桔梗1兩半,甘菊花1兩,甘草1兩,貫眾半兩,橘皮3分,陳麥曲1升,大麥糵1升。 |
制 法 | 上藥治下篩。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 |
主 治 | 消食破氣止淚。主左脅偏痛,宿食不消,並目昏(目巟)(目巟),迎風淚出,見物不審,遇風寒偏甚。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此補肝散所主木乘土衰,故於萸、桂、天雄等補肝藥中添入大黃、厚朴、貫眾以泄內蘊之滯;人參、白朮、茯苓以補內虧之氣;乾薑、芎?,五加以溫內阻之血;防風、細辛、獨活、甘菊以衛內虛之風;其餘薯蕷、丹參、桔梗、橘皮、甘草、曲糵隨補瀉以為佐使耳。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補肝散
組 成 | 青羊肝1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淨拭之,納肝於中,炭火上灸之,令極干汁盡,為末),決明子半升,蓼子1合(熬令香)。 |
制 法 | 上藥治下篩。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食後以粥飲送下,1日2次。稍加至3匕,不過2劑。服之1年,能夜讀細書。 |
主 治 | 肝虛失明。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決明久能益精光,蓼實溫中明目,青羊即羖羊,青盲明目之專藥,皆《本經》主治,不專滋陰補肝,兼能散血舒筋,同氣相感之妙用。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補肝散
組 成 | 細辛、鍾乳粉(煉成者)、茯苓、雲母粉(煉成者)、遠志、五味子各等分。 |
制 法 | 上藥治下篩。 |
用 法 | 每服5分匕,加至1錢匕,酒送下,日3次。 |
主 治 | 三十年失明。 |
宜 忌 | 忌生菜、大酢。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失明而至20-30載,陽精耗竭已極,方用鍾乳溫經通奔,明目益精;雲母鎮攝虛陽,益精明目;細辛、遠志開發腎肝;茯苓守護其氣;五味子交通心腎,鼓舞氤氳之氣上行。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補肝散
組 成 | 地膚子1斗(陰乾,為末),生地黃10斤(搗取汁)。 |
制 法 | 上以地黃汁和散,曬乾,更為末。 |
用 法 |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
主 治 | 明目。主虛勞目暗。 |
方論選錄 | 《千金方衍義》:地膚子利小便,治膀胱之熱;生地黃汁滋血潤燥,除瘀積,和損傷。陰血不足,不能近視者宜之。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
《普濟方》卷八十一引《聖濟總錄》:補肝散
組 成 | 茺蔚子1兩半,旋覆花1兩,羌活1兩,知母1兩,甘菊3分,防風2兩。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每服1錢,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 |
主 治 | 眼坐起生花外障。 |
摘 錄 | 《普濟方》卷八十一引《聖濟總錄》 |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補肝散
組 成 | 人參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芎?1兩,藁本1兩,茺蔚子1兩半,細辛1兩半。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每日1錢,空心米湯調下。 |
主 治 | 心臟伏毒,熱氣壅在膈中。初患之時,微有頭痛目眩,眼系常急,夜臥澀痛,淚出難開,時時如針刺,外障相似。 |
摘 錄 |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補肝散
異 名 | 細辛湯 |
組 成 | 羚羊角2兩,防風2兩,羌活3兩半,車前子3兩半,人參3兩半,茯苓3兩半,細辛3兩半,黑參3兩半,黃芩3兩半。 |
制 法 | 上為末。 |
用 法 | 細辛湯(《普濟方》卷七十六)。 |
主 治 | 肝風目暗內障。 |
摘 錄 |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 |
《世醫得效方》卷十六:補肝散
組 成 | 熟地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家菊半兩,細辛半兩,芍藥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錢(炙),防風1分,北柴胡1兩(去蘆)。 |
制 法 | 上銼散。 |
用 法 | 每服3錢,水1盞半煎,食後服。 |
主 治 | 肝腎俱虛,圓翳內障,黑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則大白,或明或暗,視物不明,以冷藥治之,轉見黑花。 |
摘 錄 | 《世醫得效方》卷十六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