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小麥大棗湯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金匱要略》卷下:甘草小麥大棗湯

異 名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卷下)、大棗湯(《普濟本事方》卷十)、棗麥甘草湯(《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
組 成 甘草9克 小麥9~15克 大棗10枚
用 法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主 治 養心安神,補脾益氣。治婦人髒陰不足,致患髒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頻作,甚則言行失常。現用於癔病、更年期綜合徵、神經衰弱,屬心陰不足者。
備 注 方中小麥味甘微寒,養心安神為君;甘草甘平,補脾益氣而養心氣為臣;大棗性味甘溫,補中益氣,並潤髒燥為佐。配合同用,共奏養心安神,補脾益氣之功。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下

《金匱要略》卷下:甘草小麥大棗湯

異 名 甘麥大棗湯、大棗湯、麥甘大棗湯、小麥湯、甘草湯、十棗湯、麥棗湯、棗麥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組 成 甘草3兩,小麥1升,大棗10枚。
用 法 甘麥大棗湯(原書同卷)、大棗湯、麥甘大棗湯(《普濟本事方》卷十)、小麥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甘草湯(《婦人良方》卷十五引《專治婦人方》)、十棗湯(《萬氏女科》卷二)、麥棗湯(《杏苑生春》卷八)、棗麥甘草湯(《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大棗甘草湯(《一見知醫》卷四)。
主 治 養胃生津,化血潤躁,補益心脾,安神寧心。主髒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現用於癔病及神經衰弱屬心脾兩虛肝鬱者;癇症狂症,因平素憂鬱無聊,夜夜不眠,發則惡寒發熱,戰憟錯語,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小兒啼泣不止者。
方論選錄 1.《金匱要略論注》: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具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心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br]2.《金匱要略心典》:五志生火,動必關心,髒陰既傷,窮必及腎也。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心氣;甘草。大棗甘潤生陰,所以滋臟器而止其躁也。[br]3.《血證論》:三藥平和,養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達子宮,則髒不燥,而悲傷太息諸證自去。此與麥門冬湯滋胃陰以達胞宮之法相似,亦與婦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則知此湯生津液潤燥之法。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