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五九: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兩,五靈脂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黃色),蝦蟆頭1個(燒灰),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方中蝦蟆頭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
主 治 | 久嗽,肌體虛羸,不思飲食。 |
摘 錄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五九 |
《御藥院方》卷六:柏子仁丸
組 成 | 山茱萸120克 柏子仁15克 遠志(去心)15克 覆盆子30克 山藥(另取末)30克 |
制 法 | 上為細末,用山藥、白面同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一日二次。 |
主 治 | 心腎不足,心悸,失眠,遺精。 |
摘 錄 | 《御藥院方》卷六 |
《醫宗必讀》卷葉: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 半夏曲各60克 牡蠣 人參 白朮 麻黃根 五味子各30克 麥麩15克 |
制 法 | 上藥研末,棗肉為丸,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次9克,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
主 治 | 虛損心陽,心惕盜汗。 |
備 注 | 《類證治裁》卷三「柏子仁湯」,即本方改為湯劑。 |
摘 錄 | 《醫宗必讀》卷葉 |
《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兩半,遠志(去心)1兩半,干地黃1兩半,桂心1兩,茯神1兩,芎?1兩,人參1兩,丹參1兩,防風1兩,沉香1兩,菖蒲半兩,甘草半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心虛恐畏,腹脅暴痛,志意不樂。 |
摘 錄 | 《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
《聖濟總錄》卷一六三: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炒)1兩,澤蘭葉1兩,甘草(炙,銼)1兩,當歸(切,焙)1兩,芎?1兩,白朮半兩,白芷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防風(去叉)1兩半,人參1兩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石斛(去根)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蕪荑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溫酒或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補益。主產後虛熱,羸瘦睏倦。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研)1兩,巴戟天(去心)2兩,遠志(去心)1兩,五味子1兩,牛膝(去苗,酒炙,切,焙)2兩,熟干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鹿茸(去毛,酥炙)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1兩半,補骨脂(炒)2兩,乾漆(炒煙出)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溫酒送下。 |
主 治 | 五勞七傷,骨髓虛憊,肢體羸悴。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
《聖濟總錄》卷一〇二: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研)1兩,薏苡仁1兩,烏麻仁1兩,車前子1兩,枸杞子1兩,庵(艹閭)子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末)1兩,牡荊子半兩,青葙子半兩,五味子半兩,蛇床子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菊花半兩,山芋半兩,熟干地黃(焙)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
主 治 | 補肝元。主肝虛,視物漠漠,不能遠見,睛輪昏暗澀痛,翳暈時聚時散。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〇二 |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別研)1兩,熟干地黃(焙)1兩,肉蓯蓉(酒浸3日,切作片子,焙乾)1兩,牛膝(酒浸1伏時,切,焙)1兩,補骨脂(炒熟)1兩,巴戟天(去心)1兩,茴香子(炒)1兩,五味子(炒)1兩,木香1兩,遠志(去心)1兩。 |
制 法 | 上10味,搗9味為末,入柏子仁研令勻,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用淡生薑湯或溫酒送下。 |
主 治 | 散痞滿,進飲食。主三焦俱虛,氣道澀滯,痞滿,飲食不思。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分,防風(去叉)半兩,黑豆(煮令爛,研作膏用)半兩,白蒺藜(炒)半兩,車前子1兩,甘菊花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黃耆(蜜炙,細銼)半兩。 |
制 法 | 上除黑豆外,搗為細末,煉蜜同黑豆膏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5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
主 治 | 肝氣久虛,四肢筋脈怠惰,三焦氣不順,上攻眼生黑花。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一: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3兩,酸石榴皮2兩,秦椒3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何首烏2兩,馬齒莧2兩,蓮子草2兩,白芷2兩,旋覆花2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以熟水送下,晚食前再服。 |
主 治 | 壯血脈,烏鬚髮。主髭鬢早白。 |
宜 忌 | 忌大蒜、生蔥等。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一 |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兩,澤蘭半兩,芎?半兩,桂心半兩,黃耆半兩(銼),禹餘糧1兩(燒,醋淬5次),人參半兩(去蘆頭),熟干地黃1兩,五味子半兩,白朮半兩,木香半兩,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當歸3分(銼碎微炒),續斷3分,白茯苓3分,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白薇3分,牛膝3分(去苗),乾薑3分(炮裂,銼),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防風半兩(去蘆頭),牡丹半兩,細辛半兩,赤石脂1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
主 治 | 補虛助脾,思飲食,強氣力。主婦人風虛勞冷,脾胃乏弱,四肢羸困,不欲飲食。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 |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3合,乾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鱉甲1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當歸3分(銼碎,微炒),紫石英3分(細研,水飛過),白朮3分,肉蓯蓉3分(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乾薑3分(炮裂,銼),桂心3分,牛膝3分(去苗),赤芍藥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芎?3分,木香3分,熟干地黃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琥珀3分,麝香半兩(細銼)。 |
制 法 |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
主 治 | 婦人冷勞氣,腹脅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漸加羸瘦。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 |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一: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兩,熟干地黃1兩半,防風3分(去蘆頭),黃耆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當歸半兩(銼,微炒),續斷3分,羚羊角屑半兩,白茯苓3分,澤蘭1兩,桂心半兩,芎?半兩,白朮半兩,酸棗仁3分(微炒),紫石英1兩(細研,水飛過),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 |
制 法 |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 |
主 治 | 產後風虛勞損,四肢羸弱,心神虛煩,不能飲食,少得眠臥。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一 |
《全生指迷方》卷二: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炒,研)2兩,干地黃2兩,茯苓1兩,枳實(麩炒,去瓤)1兩,桂(取心)1兩,五味子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石斛(去苗)1兩,鹿茸(去皮,截作片子,酥炙)1兩,酸棗仁1兩,覆盆子1兩,沉香1兩,黃耆1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
主 治 | 臂痛,不得屈伸,筋脈攣拘。 |
摘 錄 | 《全生指迷方》卷二 |
《千金翼方》卷七: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2兩,白石英2兩,鍾乳2兩,乾薑2兩,黃耆2兩,澤蘭9分(取葉,熬),藁本3分,蕪荑3分,芎?2兩半,防風5分,蜀椒1兩半(去目及閉口者,汗),人參1兩,紫石英1兩,石斛1兩,赤石脂1兩,干地黃1兩,芍藥1兩,五味子1兩,秦艽1兩,肉蓯蓉1兩,厚朴(炙)1兩,龍骨1兩,防葵1兩,細辛1兩,獨活1兩,杜仲(炙)1兩,白芷1兩,茯苓1兩,桔梗1兩,白朮1兩,桂心1兩,當歸7分,甘草(炙)7分。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10丸,空肚溫酒送下,不知,增至30丸,以知為度。 |
主 治 | 令人肥白。主婦人五勞七傷,羸弱瘦削,面無顏色,飲食減少,貌失光澤,及產後半身枯悴,傷墜斷絕無子。 |
宜 忌 | 禁食生魚、肥豬肉、生冷。 |
摘 錄 | 《千金翼方》卷七 |
《備急千金要方》卷四: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2兩,黃耆2兩,乾薑2兩,紫石英2兩,蜀椒1兩半,杜仲42銖,當歸42銖,甘草42銖,芎?42銖,厚朴1兩,桂心1兩,桔梗1兩,赤石脂1兩,蓯蓉1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細辛1兩,獨活1兩,人參1兩,石斛1兩,白芷1兩,芍藥1兩,澤蘭2兩6銖,藁本18銖,蕪荑18銖,干地黃30銖,烏頭(1方作牛膝)30銖,防風30銖,鍾乳2兩,白石英2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酒送下。不知,加至30丸。 |
主 治 | 補益,令人肥白。主婦人五勞七傷,羸冷瘦削,面無顏色,飲食減少,貌失光澤,及產後斷續無子。 |
摘 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四 |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兩,枸杞子(炒)1兩,地膚子1兩半,韭子3兩(須十月霜後采者,酒浸,曬乾,微炒)。 |
制 法 | 上為細末,以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 |
主 治 | 虛勞夢泄。 |
摘 錄 |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
《普濟方》卷三三三引《指南方》:柏子仁丸
異 名 | 柏子丸、女科柏子仁丸 |
組 成 | 柏子仁(銼,另研)半兩,牛膝半兩,卷柏半兩,澤蘭葉2兩,續斷2兩,熟地黃3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柏子丸(《外科理例·附方》)、女科柏子仁丸(《飼鶴亭集方》)。 |
主 治 | 養血益陰。主陰虛血弱,水少火盛,經侯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脈象微數。 |
方論選錄 | 《醫方集解》:此手足少陰、厥陰藥也。柏子仁安神而養心,地黃、續斷、牛膝補肝腎而益沖任,卷柏、澤蘭、活血脈而通經閉。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三三三引《指南方》 |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後備急方》: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1升,茯苓末2升。 |
用 法 | 上搗,合乳和服10丸。即佳。 |
主 治 | 婦人無病觸禁,久不生子。 |
摘 錄 |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後備急方》 |
《女科秘要》卷四: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炒,另研)5錢,牛膝5錢,薄荷5錢,澤蘭葉2兩,川斷2兩,地黃3兩。 |
制 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
用 法 | 空心米湯送下。兼服澤蘭湯。 |
主 治 | 陰虛血弱,火甚水虧而經閉。 |
宜 忌 | 忌用毒藥。 |
摘 錄 | 《女科秘要》卷四 |
《女科百問》卷上: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別研)1兩,當歸(洗)1兩,熟地1兩,白茯苓1兩,丹皮1兩,卷柏1兩,白芍藥1兩,石斛1兩,巴戟(去心)1兩,肉蓯蓉(酒浸)1兩,山藥1兩,杜仲1兩,白薇1兩,蒲黃1兩,枳殼1兩,肉桂1兩,京三棱(煨)1兩,莪朮(煨)1兩,覆盆子1兩,枸杞子1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
制 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 |
主 治 | 婦人血閉不通,漸成癆瘵。 |
摘 錄 | 《女科百問》卷上 |
《雞峰普濟方》卷九: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4分,人參3分,半夏3分,茯苓3分,牡蠣3分,五味子3分,白朮3分,淨麩3分,木香1分。 |
制 法 |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
主 治 | 虛勞多汗。 |
摘 錄 | 《雞峰普濟方》卷九 |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柏子仁丸
組 成 | 柏子仁(炒,別研)牛膝 卷柏各15克 澤蘭葉 續斷各60克 熟地黃90克 |
制 法 | 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次3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下。 |
主 治 | 治室女經閉成勞。 |
摘 錄 |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 |
《普濟本事方》卷六:柏子仁丸
組 成 | 新柏子仁(研)2兩,半夏曲2兩,牡蠣(甘鍋子內火煅,用醋淬7次,焙)1兩,人參(去蘆)1兩,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1兩,吳白朮1兩,五味子(揀)1兩,淨麩半兩(慢火炒)。 |
制 法 |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50丸,空心米飲送下,1日2次。得效減1服,好愈即住。作散調亦可。 |
主 治 | 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主陰虛盜汗。 |
方論選錄 | 《醫方集解》:心血虛則睡而汗出,柏子仁味甘辛平,養心寧神為君;牡蠣、麥麩咸涼,清燥收脫為臣;五味酸斂澀收,半夏和胃燥濕為佐;麻黃根專主肌表,引參術以固正氣為使。 |
摘 錄 | 《普濟本事方》卷六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