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金匮方论
首頁 | 《新編金匱方論》 | |
◀上一篇 | 漢·張仲景 | 下一篇▶ |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脈證十二條 方五首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師曰:尺脈浮[1],目晴[2]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3],知衄今止。○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4],脈緊急,直視不能眴[5],不得眠。○病人面無色[6],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7]。○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8]寒慄而振[9]。○病人胸滿,唇痿[10]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嚥,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熱狀[11],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是瘀血也,當下之。
火邪[12]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捄逆湯主之。
桂枝捄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灸,生薑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栢葉湯主之。
栢葉湯方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
亦主吐血、衄血。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亦治霍亂。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 ↑ 尺脈浮:趙開美本為「夫脈浮」。俞橋本、程林《金匱要略直解》、《醫宗金鑒》同。其餘諸本均作「尺」。
- ↑ 晴:吳遷本作「睛」。應是。
- ↑ 目睛慧了:指目睛清明,視物清晰。
- ↑ 額上陷:額上兩旁動脈因血脫於上而致下陷不起。
- ↑ 眴:目動。
- ↑ 面無色:《脈經》卷八作「面無血色」,諸注家皆以為是。
- ↑ 亡血:泛指一切出血症而出血過多。
- ↑ 即:趙開美本為「則」。
- ↑ 寒慄而振:怕冷發抖貌。
- ↑ 唇痿:口唇色萎不澤。痿,即「萎」。
- ↑ 如熱狀:徐彬《金匱要略論注》、尤怡《金匱要略心典》、陳念祖《金匱要略淺注》作「如有熱伏」。
- ↑ 火邪:指誤用燒針、艾灸、火熏等法劫汗亡陽,引起驚狂起臥不安的變證。
- ↑ 各乙兩:趙開美本無「各」字,二藥後標明「一兩」。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