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大青龍湯
異 名 | 甘草湯(《聖濟總錄》) |
組 成 |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 |
用 法 |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功 用 | ①《醫方集解》:風寒兩解。 ②《傷寒論方解》:發汗定喘,解熱除煩,利小便以驅除水氣。 |
主 治 | 外感風寒,內有鬱熱,發熱惡寒俱重,頭痛身疼,無汗煩躁,脈浮緊;或咳嗽氣喘;或溢飲有表證兼里熱者。 ①《傷寒論》: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②《金匱要略》:病溢飲者。 ③《方極》: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沖,或身疼,惡風寒者。 ④《傷寒論方古今臨床》:用於急性熱病之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風寒型)、哮喘性支氣管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 |
宜 忌 |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
方論選錄 | ①《尚論篇》:解肌兼發汗,而取義於青龍者,龍升而雲興,雲興而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觀仲景制方之義,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但因芍藥酸收,為興龍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風,甘以散寒,寒以勝熱,一藥而三善俱備,且能助青龍升騰之勢,所以為至當至神之法也。 ②《傷寒附翼》:此麻黃湯之劇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郁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內熱頓除,而表寒不解,變為寒中而挾熱下利,是引賊破家矣,故必備麻黃以發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棗以調營衛。一汗而表里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熱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
臨證舉例 | ①感冒 《浙江中醫學院通訊》(1977;2:60):康氏患感冒,惡寒無汗,頭身痛,煩躁呻吟,脈浮緊稍數。自處大青龍湯:麻黃 12 克,石膏 30 克,桂枝 6 克,杏仁 6 克,甘草 6 克,大棗 4 枚,生薑 9 克,水煎服。藥後不及 10 分鐘,則見汗出津津,隨即惡寒發熱及周身疼痛均見明顯減輕,煩躁呻吟亦除,遂得酣睡一夜。次日身仍潮潤,熱除身靜,病去七八。故改桂枝湯以和營衛,止頭痛,一劑即愈。 ②支氣管肺炎 《古方臨床之運用》:患者男性,年三十七。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後成肺炎,氣急,胸痛、咳嗽,痰中帶瘀血,病已兩周,高熱無汗,身疼痛,顏面及兩顴緋紅,煩躁譫語、喘咳氣急,兩脅痛,脈弦緊,徑與大青龍湯加鮮竹瀝,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熱,諸證悉退,病家驚為神異。 ③溢飲浮腫 《生生堂治驗》:一婦人,產後浮腫腹滿,大小便不利,飲食不進。其夫醫人也,躬親療之不驗,可一年而疾愈進,短氣微喘,時與桃花加芒消湯無效。於是請救於師。師往診之,脈浮滑,按其腹,水聲漉漉然。因與大青龍,溫覆之。其夜大發熱,汗如流,翌又與如初,三四日小便通利,日數行,五六日間,腹滿如忘。與前方百餘帖復故。 |
摘 錄 | 《傷寒論》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