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膈散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奇效良方》:涼膈散

組 成 大黃(二錢),連翹(四錢),黃芩、薄荷、山梔子、朴硝、甘草,各一錢。
用 法 上作一服,水二鍾,入蜜一匙,竹葉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溫服,不以時候。
主 治 火證通治。
摘 錄 《奇效良方》

《症因脈治》卷一:涼膈散

組 成 黃芩、山梔、桔梗、連翹、天花粉、黃連、薄荷。
主 治 上焦熱甚,表解里熱,宜清未宜下之症。
摘 錄 《症因脈治》卷一

《症因脈治》卷四引《普濟本事方》:涼膈散

組 成 芍藥、連翹、薄荷、大黃、桔梗、山梔仁、葛根。
主 治 燥火腹痛,大便結。
摘 錄 《症因脈治》卷四引《普濟本事方》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涼膈散

組 成 連翹2錢,山梔2錢,白芍2錢,黃芩2錢,大黃2錢,芒消2錢,蔥白1莖,炙草5分,大棗1枚。
主 治 春溫里熱已甚,陽邪怫鬱作戰,而不能汗出,雖下,症未全除;惡熱煩渴,腹滿,舌黃燥或黑干,5-6日不大便。
摘 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涼膈散

組 成 桔梗、黃芩、防風、荊芥、花粉、山楂、枳殼、赤芍、甘草。
用 法 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許,綿裹塞之。[br]久而有根,略感風寒,鼻塞便發,加川芎、白芷、荊芥。
主 治 脾胃蘊熱移於肺致鼻內生瘡。
摘 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雲歧子脈訣》:涼膈散

組 成 山梔子仁1兩,連翹2兩,黃芩2兩,大黃半兩,薄荷1兩半。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松峰說疫》有甘草。治上症加蔞仁、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
主 治 實脈關前胸熱甚,主脈浮,客脈實,浮實相合,實在上焦,陽氣有餘,胸中熱甚。赤膈傷寒。表症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者。
摘 錄 《雲歧子脈訣》

《丹台玉案》卷六:涼膈散

組 成 當歸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黃連6分,龍膽草6分,防風6分,蟬蛻6分,蜜蒙花6分。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以豶豬肝1兩切片,同煮服。
主 治 痘後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摘 錄 《丹台玉案》卷六

《疫疹一得》卷下:涼膈散

組 成 連翹、生梔子、黃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葉。
主 治 瀉火。主疫疹。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瘛瘲,胃熱發狂,驚急搐風。
方論選錄 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古方用大黃、芒消推盪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消、黃之猛烈,必致內潰,予以石膏易去消、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摘 錄 《疫疹一得》卷下

《萬氏女科》卷二引東垣方:涼膈散

組 成 黃芩、黃連、梔仁(各酒炒)、連翹、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葉半錢。
制 法 上為散。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清熱。主婦人妊娠熱病。瘟疫火熱不解,傷寒餘熱不退,及六經火。
摘 錄 《萬氏女科》卷二引東垣方

《外科正宗》卷二:涼膈散

組 成 防風、荊芥、桔梗、山梔、玄參、石膏、薄荷、黃連、天花粉、牛蒡子、貝母、大黃各等分。
用 法 水2鍾,前8分服,不拘時候。
主 治 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摘 錄 《外科正宗》卷二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涼膈散

組 成 川大黃 朴消 甘草(爁)各600克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克 連翹1.2千克
制 法 上研為粗末。
用 法 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煎奎210毫升,食後溫服,小兒可服1.5克,更隨歲數加減。得利下住服。
主 治 涼膈瀉熱。治上、中二焦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煩結硬,口舌生瘡,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大便秘結,小便熱赤,以及小兒驚風,舌紅苔黃,脈滑數。
宜 忌 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備 注 本方所治之證,屬上、中二焦積熱所致。方中重用連翹清心肺,解熱毒,是為主藥;配黃芩清心胸鬱熱;山梔子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外疏內清;用朴消、大黃蕩滌胸膈積熱,是借陽明為出路,以瀉下而清徹其火熱;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緩消、黃峻瀉之力,又可調和脾胃。凡證屬於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摘 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涼膈散

組 成 川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制 法 上粗末。
用 法 每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主 治 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
摘 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壽世保元》卷六:涼膈散

組 成 連翹3錢,梔子3錢,大黃4錢(酒蒸),芒消1錢,黃芩3錢,薄荷8分,知母1錢5分,升麻4分,石膏3錢,黃連6分,甘草8分。
制 法 上銼1劑。
用 法 水煎,頻服。
主 治 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摘 錄 《壽世保元》卷六

《傷寒大白》卷二:涼膈散

組 成 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消、山梔。
主 治 清上焦心肺之熱。主心肺為邪熱所冒,神識昏迷,狂言譫語。
摘 錄 《傷寒大白》卷二

《麻症集成》卷四:涼膈散

組 成 連翹、梔炭、蘇荷、甘草、黃芩、竹葉、枳殼、力子。
用 法 [br]便閉,加大黃、蔞仁。
主 治 麻疹。火壅血燥,秘結甚,腹脹喘促,溺澀臍突,口瘡唇裂;上中二焦火熾,胃熱發斑。
摘 錄 《麻症集成》卷四

《科正宗》卷二:涼膈散

組 成 防風 荊芥 桔梗 山梔 元參 石膏 薄荷 黃連 天花粉 牛蒡子 貝母 大黃各等分
用 法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主 治 疏風清熱,化痰利咽。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摘 錄 《科正宗》卷二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涼膈散

異 名 連翹飲子、連翹消毒散
組 成 川大黃20兩,朴消20兩,甘草(爁)20兩,山梔子仁10兩,薄荷葉(去梗)10兩,黃芩10兩,連翹2斤半。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連翹飲子(《宣明論方》卷六)、連翹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主 治 養陰退陽,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頭昏目赤,煩躁口渴,胸膈煩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睡臥不寧,譫語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兒驚風、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屬熱火盛者。
宜 忌 孕婦勿服。
方論選錄 ①《醫方考》:黃芩、梔子,味苦而無氣,故瀉火於中;連翹、薄荷,味薄而氣薄,故清熱於上;大黃、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諸實皆瀉;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戀膈也;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於上也。②《醫方集解》: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而以大黃、芒消之猛利推盪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③《張氏醫通》:消、黃得枳、朴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④《古方選注》:薄荷、黃芩,從肺散而涼之;甘草從腎清而涼之;連翹、山梔,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山梔、芒消,從三焦與心包絡瀉而涼之;甘草、大黃,從脾緩而涼之;薄荷、黃芩,從膽升降而涼之;大黃、芒消,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上則散之,中則苦之,下則行之,絲絲入扣,周遍諸經,庶幾燎原之場,頃刻為清虛之腑。⑤《成方便讀》:以大黃、芒消之蕩滌下行者,去其結而逐其熱,然恐結邪雖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徹上中之火,連翹解散經絡中之餘火,梔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里諸邪,悉從解散。⑥《方劑學》: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配梔子、黃芩以清熱瀉火,又配薄荷、竹葉以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胃熱傷津而腑實證尚未全具,不宜峻攻,方中芒消、大黃與甘草、白蜜同用,既能緩和消、黃之急下,更利於中焦熱邪之清滌,又能解熱毒、存胃津、潤燥結,使火熱之邪,假陽明為出路,體現了「以下為清」之法。
摘 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醫宗金鑒》卷七十八:涼膈散

組 成 芒消1錢,大黃1錢,車前子1錢,黑參1錢半,黃芩1錢,知母1錢,梔子(炒)1錢,茺蔚子1錢。
制 法 上為粗末。
用 法 以水2盞,煎至1盞,食後溫服。
主 治 膈中積熱,肝經風毒上沖於目,而致瞼硬睛疼,初患之時,時覺疼脹,久則瞼胞腫硬,眼珠疼痛。
摘 錄 《醫宗金鑒》卷七十八

《活人方》卷一:涼膈散

組 成 連翹4兩,生大黃2兩,玄明粉2兩,生山梔1兩,薄荷1兩,荊芥穗1兩,甘草5錢,桔梗5錢。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每服2-3錢,午後以白滾湯調下。
主 治 清散上焦有餘之火。主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里郁滯之風熱,頭目不清,痰氣不利,口舌生瘡,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調。
摘 錄 《活人方》卷一

《喉科紫珍集》卷上:涼膈散

組 成 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玄參、梔子(炒)、黃連、石膏、花粉、連翹、桔梗、薄荷各等分。
用 法 水煎服。[br]風甚,加銀花、粘子;痰甚,加貝母、蔞仁。
主 治 咽喉腫痛,湯水難下,痰涎壅塞。纏舌喉風,下頦俱腫,口噤,舌卷腫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狀,生黃刺白苔。
摘 錄 《喉科紫珍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