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派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中醫學派,是中醫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系統的、獨特的學術理論或學術主張,有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和一定歷史影響與公認度的學術派別。是中醫發展中極為突出的醫學現象。一般說來,一個學派的形成應具備三項條件:一是有一個或幾個有威望的學術領頭人或宗師,如傷寒學派的宗師是張仲景河間學派的宗師是劉河間等。二是有一部或數部反映這派觀點的傳世之作,並保持該學派的研究方法和學術風格,如醫經學派以《內經》為主導著作,圍繞臟腑經絡、病因病機、養生、治則等展開研究。三是有一大批跟隨宗師的弟子,他們本身也必須是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醫學人才,例如易水學派的開山鼻祖是張元素,其弟子有李東垣羅天益等人。

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和水平的產物,是在長期的學術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醫家的學術主張或學術觀點不同,研究的角度與方法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學觀念、所處地域環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種學派。在中醫學發展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學術流派,有力地推動了中醫學術的發展與進步,使中醫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

關於中醫學術流派的產生年代,目前有三種觀點,一是形成於戰國時期;二是形成於漢代;三是形成於宋金元時期。一般而言,理論的建立是一個學科形成的重要條件,只有學科形成,才可能產生學術上的不同流派,學派的形成是學術成熟的標誌。據《漢書·藝文志》所載,在戰國時期形成了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個不同的「學科」,在「學科」中又有不同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蜂起,形成爭鳴之勢,醫學是這股文化洪流的一個重要分支,受主導文化思潮的影響,因立論的學術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與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學觀念、所處的地域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醫療方式和學術見解,形成用針、用藥和重切脈的三大派。西漢時代已匯合為醫經和經方兩大派別。其中,針灸和切脈者並為醫經一派,重視使用藥物方劑者則發展為經方派。雖然《漢書·藝文志》明確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但並無著作傳承下來。

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治療外感熱病卓有療效,以六經辨證,在理論上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石,著成《傷寒論》一書,以後其學術絡脈承傳,成為一大學派。

宋代科技發達,儒學打破了漢代經學定於一尊的局面,始有門戶之分,這成為中醫學家突破意識的前提,形成了金元時代醫學家的爭鳴局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把這種儒學和醫學的相關變遷現象稱之為「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在金元時代有被稱為「四子學派」的四大醫家,即劉完素(即劉河間)、李東垣張子和朱丹溪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劉完素創立火熱論;李東垣師承於張元素,主補脾,著《脾胃論》;張子和立論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則撰著《陽有餘陰不足論》、《相火論》而創立了滋陰學派。此四大家,又據其師傳和地域,可概括為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元素李東垣為代表的易水學派

明清一些醫家,在治療外感熱病方面有所創新,在病因上從熱立論,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方法,由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一批醫學家,發展成為溫熱學派

清末民初,西醫學傳入中國以後,有一批中醫學家如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張錫純等,主張中西醫學匯聚而溝通之,而衍成匯通學派。該派雖然歷時較短,但提倡取長補短,在一個時期他們辦刊興學,起到傳承中醫的作用,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先導。

另外,臨床各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流派,不同的地區也形成了地域性學派。

學術流派劃分

劃分標準

關於學派的劃分,歷史上有不同的認識和方法。舉其要者,明代王綸《明醫雜著》謂:「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一以貫之,斯之大全矣。」清代大學士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劉完素、李杲、張子和、朱震亨各成一派;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提出劉河間學派、李東垣學派、張景岳學派、薛立齋學派、趙獻可學派、李士材學派、傷寒學學派等;《中醫各家學說》二版教材提出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中醫各家學說》四版教材提出醫經學派、經方學派傷寒學派溫熱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匯通學派七派;《中醫各家學說》五版教材又將其改為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等。之所以眾說不一,是由於學術的傳承與發展情況不同,後世研究者分析問題的角度與認識各異,以及約定俗成的影響,學界對學派劃分標準的認定也不完全一致。綜合近年來研究成果,可以參考以下學派劃分的標準:

  • 有相同或相似的學術內容:即同一學派的不同醫家具有大致相同的目標、觀點和方法,有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內容。
  • 有明確的傳承體系或學術群體:學派必須有明確的師傳承受體系或學術群體,以實現學術思想的傳承。
  • 有可供研究的著作傳世:著作是學派得以繼承和發展之所本,是其學術影響後世的載體,也是後世研究其學術思想的必由之路。

劃分方法

依據學派劃分標準,結合具體情況,一般可以將學派分為以下幾種:

  • 師承性學派:因師承傳授導致門人弟子同治一門學問而可以形成「師承性學派」。如河間學派易水學派等。世醫傳承亦歸於此類。
  • 專題性學派:以某一問題為研究對象而形成具有鮮明學術特色的學術群體,稱為「專題性學派」。如傷寒學派溫病學派匯通學派等。
  • 地域性學派: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圍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中醫學術群體,稱為「地域性學派」,或稱為「某某醫派」「某某醫學」,如吳門醫派嶺南醫學新安醫學孟河醫派等。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