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青龙汤
异 名 | 甘草汤(《圣济总录》) |
组 成 |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
用 法 |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
功 用 | ①《医方集解》:风寒两解。 ②《伤寒论方解》:发汗定喘,解热除烦,利小便以驱除水气。 |
主 治 |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发热恶寒俱重,头痛身疼,无汗烦躁,脉浮紧;或咳嗽气喘;或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①《伤寒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②《金匮要略》病溢饮者。 ③《方极》: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冲,或身疼,恶风寒者。 ④《伤寒论方古今临床》:用于急性热病之初起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型)、哮喘性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 |
宜 忌 |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
方论选录 | ①《尚论篇》: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观仲景制方之义,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俱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 ②《伤寒附翼》: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备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热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
临证举例 | ①感冒 《浙江中医学院通讯》(1977; 2:60):康氏患感冒,恶寒无汗,头身痛,烦躁呻吟,脉浮紧稍数。自处大青龙汤:麻黄 12 克,石膏 30 克,桂枝 6 克,杏仁 6 克,甘草 6 克,大枣 4 枚,生姜 9 克,水煎服。药后不及 10 分钟,则见汗出津津,随即恶寒发热及周身疼痛均见明显减轻,烦躁呻吟亦除,遂得酣睡一夜。次日身仍潮润,热除身静,病去七八。故改桂枝汤以和营卫,止头痛,一剂即愈。 ②支气管肺炎 《古方临床之运用》:患者男性,年三十七。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后成肺炎,气急,胸痛、咳嗽,痰中带瘀血,病已两周,高热无汗,身疼痛,颜面及两颧绯红,烦躁谵语、喘咳气急,两胁痛,脉弦紧,径与大青龙汤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热,诸证悉退,病家惊为神异。 ③溢饮浮肿 《生生堂治验》:一妇人,产后浮肿腹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其夫医人也,躬亲疗之不验,可一年而疾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消汤无效。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按其腹,水声漉漉然。因与大青龙,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如流,翌又与如初,三四日小便通利,日数行,五六日间,腹满如忘。与前方百余帖复故。 |
摘 录 | 《伤寒论》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