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共十六卷。清·张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撰。成书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是一部以杂病为主的临证综合类医著,为反映张氏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初名《医归》,张氏晚年命其子张倬、张以柔分别重辑所佚亡之“目科治例”和“痘疹心传",更名为《医通》,后为与《韩氏医通》有别,再改题《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
---|---|
清康熙刻本 | |
基本信息 | |
作者 | 张璐 |
类型 | 临证综合类 |
成书年代 |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
篇卷数 | 卷数:十六卷 |
版本 | 清康熙四十八年已丑(1709) 宝翰楼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上海书局石印本 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铅印本 19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199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铅印本(明清中医名著丛刊) 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见中国医学大成三编 |
概述
《张氏医通》全书共十六卷。卷一至卷十二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共十六门,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体例,每论各病,先列《内经》、《金匮》论述,继引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并参入己见,加以阐发,末附治效验案。卷十三至卷十六为诸门方论,列专方一门,以病类方,附以方解;祖方一门,叙诸方之原委、配伍、应用等。方药配伍特点与应用思路及其加减变化。
全书以论治内伤杂病为重点,尤其对血证、痢疾、痰火等阐述最精。如“诸血见症”篇中,张氏首先把气与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血之与气,虽有阳阴、清浊、营卫之分,但异名而同类,互相为用,不能截然两分;在分析出血机理时,把它主要归咎于禀赋偏胜、劳役偏伤、脏气之逆、腑气之乖,致使气血逆乱、阴阳不秘;论症时讲究以血色来分别阴盛、阳衰,并叙述五脏所溢之血的不同形质,对观察守藏之血和脉象判断预后尤为重视;在治法上反对骤用寒凉济阴之法,主张应辨清人体气禀阴阳病机而后施治,其论固然偏重于温通,而实热衄血亦不废寒凉;强调缓急有制,无论吐衄各证,病始皆应行血破瘀,折其锐气,然后再区别治之,以防骤加止塞,而使败血留积,变为发病之宿根。其论诸痢之证治,重视脾胃,反对迫利攻伐而使脾胃有损,要求审其寒热虚实,尤着意于寒凝,主张温理气机,不避升阳补阴之嫌,涩因涩用,反对皆从湿热论治的流弊;认为痰火是劳累伤神、嗜欲伤精、饮食不节而使精髓枯于下,痰火凌于上;强调治痰应先治其火,治火应先养其阴,并自定玉竹饮子养阴清火,通治痰火痰涎涌盛、咳逆喘满之证,同时也不弃甘温之剂,对兼外感或虚火上浮、食少便溏之症,亦选用甘温平补之法,显示其灵活变通的治疗思想。张氏对伤寒论述亦颇独特,十分推崇“三纲鼎立"之说,总结出伤寒不离“阴阳传中"四字,对伤寒崇攻而不敢补、杂病重养而不敢攻的世俗之见进行了批评;在妇科诸疾论治中还提出了三冲、三急、三审等内容,颇切合临床实际。创意新颖,特色鲜明,反映出张氏在医学理论、杂病证治和伤寒研究等方面造诣颇深,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书引用医学文献广博,上自《素问》、《灵枢》,下达当时医著,举凡130余种,内容十分丰富,是明末清初临床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医学科分化、疾病名称分类和临床医学发展影响深远。此外,以《张氏医通》命名而实为《张氏医书七种》者,辑刊于1699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原》、《诊宗三味》、《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是刊丛书。
出处
《清史稿艺文志》:张氏医通,十六卷。张璐撰。
《清朝通志艺文略》:张氏医通,十六卷。张璐撰。
《皇朝经籍志》:张氏医通,十六卷。张璐撰。
《八千卷楼书目》:张氏医通,十六卷。国朝张璐撰。刊本。
《聿修堂藏书目录》:张氏医通,十六卷。二十三册,康熙戊子原本。清张璐撰。
提要
《清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张氏医通十六卷。张璐撰。璐,字路玉,号石顽。吴江人,璐自序《医通》日,是书初名《医归》, 未及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册,晚年命子以倬重辑《目科治例》,以柔重辑《痘疹心传》,补成完佚,改题此名。
《浙江采进遗书总录》:张氏医通十六卷(刊本),本经逢原四卷(刊本),诊宗三昧一卷(刊本),缵论绪论一卷(刊本)。右图朝长洲张璐撰。其子监生张以柔辑。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恭进,交御医张额有查看,得此书原于《内经》可比,《证治准绳》等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氏医通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张璐撰。璐,字路玉,号石顽,吴江人。是编取历代名家方论,汇次成编。门类先后,悉依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本薛己《医案》、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以己意参定之。凡古来相传之说,稍有晦滞者,皆削不录,其辞气未畅者,皆润色发挥,务阐其意。康熙乙酉,圣祖仁皇帝南巡,璐子以柔以璐所著《本经逢原》、《诊宗三昧》、《伤寒缵绪论》 及此书,汇辑恭进,得旨留览。考璐自序,是书初名《医归》,未及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册。晚年命其子倬重辑《目科治例》,以柔重辑《痘疹心传》,补成完帙,改题此名。时《韩氏医通》已久行于世,璐书名与相复,自序谓“元氏集名《长庆》,白氏集亦名《长庆》,未尝混也。”今刊本题《张氏医通》,盖亦以别于韩氏云。
《郑堂读书记》:张氏医通十六卷(张氏医书刊本)。国朝张璐撰。(璐, 字路玉,号石顽,长洲人。)《四库全书》存目。古之言医者,或论病体,或论药性,或论治法,各有所主,又其为说,诸家各殊,互相辨诘,恒不能一也。石顽于是考之古验之今,凡古人不能相一者,皆荟萃折衷,以成是编。前十二卷,自中风门以迄婴儿门,凡十六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后四卷自中风门方以迄祖方,凡九十四门,不另立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准绳》,而所辑方论,更选出人,独不及《伤寒论》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梓行世故也。其选择方论,于文气有不续处,路加片语以贯之,辞义有不达处,聊易数字以畅之,一切晦滞难明者,虽出名贤,概置不录,务在广收历览,由博反约,俾后世修岐、黄之学者昭然其由,可谓用心切而为力勤也。书成于康熙乙亥,自为之序,暨凡例六则,医门十戒,并引用书目,参阅姓氏,又有朱彝尊、张汝利、从子大受三序,冠以其子以柔进疏,末又有其子倬跋。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张氏医通十六卷,附本草逢原四卷。国朝张璐撰。原本。前有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序,张大受序,张璐自序,进《医通》疏,引用书目,凡例六则,石顽老人医门十戒,目录。前十卷为论,后十卷为方,首列《[灵]]》《素》病机,次则《金匮》治例,详加释义,其证类次第,悉如王氏《准绳》,而所辑方论,更迭出人,岁逾五甲,稿凡十易,而后成书。路玉近代之名医也,所著《千金方街义》,其书后出,《四库》未收。《医通》见于存目,传本既少,亦不盛行,别有《伤寒缵论》、《续论》、《伤寒兼证析义》、《伤寒舌鉴》诸方,余皆藏之。
《医学读书志》:张氏医通十六卷。长洲张璐撰。璐字路玉,号石顽。汇次古今方论为《张氏医通》。主治宗薛己、张介宾,门类次第依王肯堂。又别择三十六方为祖,统隶三百九十四方。附景岳八略,改其因略为兼略。
《传世藏书》提要:《张氏医通》系清张璐所撰。成书于1695年。全书共16卷。卷一至卷七分中风、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瘘痹、诸风、神志、大小府十一门,记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卷八为七窍门,论述五官科病症;卷九至卷十十一分述疮疡门、杂门、妇人门、婴儿门病症;卷十三至卷十六汇集各门方剂。卷末附张介宾八略总论。本书取法于《证治准绳》体例,参考历代医籍百余种,内容丰富,切于实用。现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宝翔楼刻本、清金阎书业堂刻本、日本思德堂刻本、清三元堂刻本和张氏医书七种本等版本。
版本
现存康熙四十八年宝翰楼刻本、日本文化元年( 1804)思德堂刻本等十余种刊本,晚近有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铅印本等。
全文阅读
- 点击链接可以跳转至相应页面。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