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附子湯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金匱要略》卷上:大黃附子湯

組 成 大黃6克 附子9克(炮)細辛3克
用 法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若強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溫服,每相隔約一小時。
主 治 溫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與積滯互結腸道,脅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溫,苔白,脈緊弦。
宜 忌 方中附子、細辛溫經散寒,大黃瀉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溫經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上

《金匱要略》卷上:大黃附子湯

異 名 大黃附子細辛湯
組 成 大黃3兩,附子3枚(炮),細辛2兩。
用 法 大黃附子細辛湯(《金匱要略今釋》卷三引《漫遊雜記》)。
主 治 溫陽散寒,通便止痛。主陽虛寒結,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緊弦。現用於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腎結石、膽結石、慢性闌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見上述證候者。色疸者,身黃,額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過傷,血蓄小腹而發黃,故小腹連腰下痛。此方實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絞痛延及心胸腰部、陰囊焮腫、腹中時有水聲、惡寒甚者。
方論選錄 1.《醫宗金鑒》引張璐:大黃附子湯,為寒熱互結,剛柔並濟之和劑。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一法。蓋暴感之熱結而以寒下,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以攻脅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以導之。寒熱合用,溫攻兼施,此聖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br]2.《溫病條辨》:附子溫里通陽,細辛暖水髒而散寒濕之邪;肝膽無出路,故用大黃,借胃腑以為出路也。大黃之苦,合附子、細辛之辛,苦與辛合,能降能通,通則不痛也。[br]3.《成方便讀》,陰寒成聚,偏着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用大黃得以行其積也。
摘 錄 《金匱要略》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