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入我相思门留言 | 贡献2022年7月6日 (三) 17:50的版本
《金匮要略方》
赵开美本《金匮要略》

基本信息
别名《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
作者张仲景
类型金匮要略本文
成书年代东汉
篇卷数卷数:三卷
版本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
日本仿明俞桥本
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金匮要略方》[1]三卷。简称《金匮要略》《金匮》,又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张仲景撰著,·王叔和编次,·林亿等校订。《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2]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治疗杂病之第一书”。

简介

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

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因兵燹,书多散佚。至西晋,王叔和曾作搜集、编次,历唐至宋,卷帙和内容已非原貌。后人仅见《伤寒论》十卷,杂病六卷已佚,但其中许多内容记载于《脉经》,部分内容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所引用。北宋仁宗时(1023-1063),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伤寒杂病论》之节本。一经发现,即“录而传之士流",且“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嘉祐二年(1057), 官府专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校正古医籍,并于熙宁间(1068- 1077)陆续刊行。因《伤寒论》已有王叔和编次本,故林亿等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之上卷删去,仅留中、下卷,又以下卷方剂分列诸证之下,遂编为上、中、下三卷。并采它书所载的仲景方与后世效方,分类附载于每篇之末,以广其法,从而自成一书,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3]

内容

全书共分三卷,二十五篇。按病分篇,如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自第一至十篇为上卷,第十一至十九篇为中卷,第二十至二十五篇为下卷。其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为全书总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诊断、预防、治疗作原则性的指示,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至十七篇为内科疾病,包括中风虚劳胸痹痰饮黄疸水气等三十多种病证的辨证论治;第十八篇论述肠痈等外科疾病;第十九篇讨论阴狐疝气、蛔虫等病;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恶阻、腹痛、脏躁等妇产科病证二十多种;末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共载六百零八节条文,所及病证六十余种,方剂二百六十二首。

影响评价

全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总结了东汉以前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世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徐灵胎评曰:“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确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真乃医方之经也。”被公认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方书之祖"。书中如小建中汤鳖甲煎圆大黄䗪虫丸酸枣汤麦门冬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圆大黄牡丹汤温经汤等,皆为历来医家所常用,为治疗杂病的典范[3]

流传版本

现存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日本仿明俞桥本等。通行本为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全文阅读

  • 点击链接可以跳转至相应页面。

Template:金匮要略目录

参考资料

  1. 付阳,张承坤,沈澍农,顾培杏.《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探究[J].中医学报,2021,36(03):671-675.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3.140.
  2. 徐成贺.《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J].国医论坛,1998(02):1-3.
  3. 3.0 3.1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