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气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症因脉治》卷三:都气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制法=|性状=|用法=本方改为饮剂,名“都气饮”(见《盘珠集》)。|功用=|主治=益肺之源,以生肾水。补肾纳气。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br]肺虚身肿,肺气不能收摄,泻利喘咳,面色惨白,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肾水不固。伤肾咳嗽,气逆烦冤,俯仰不利。脉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加减=| |
{{方剂|方名=《症因脉治》卷三:都气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制法=|性状=|用法=本方改为饮剂,名“都气饮”(见《盘珠集》)。|功用=|主治=益肺之源,以生肾水。补肾纳气。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br]肺虚身肿,肺气不能收摄,泻利喘咳,面色惨白,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肾水不固。伤肾咳嗽,气逆烦冤,俯仰不利。脉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
{{方剂|方名=《张氏医通》卷十六:都气丸|组成=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功用=|主治=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加减=| |
{{方剂|方名=《张氏医通》卷十六:都气丸|组成=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功用=|主治=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36的最新版本
《症因脉治》卷三:都气丸
组 成 |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
用 法 | 本方改为饮剂,名“都气饮”(见《盘珠集》)。 |
主 治 | 益肺之源,以生肾水。补肾纳气。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br]肺虚身肿,肺气不能收摄,泻利喘咳,面色惨白,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肾水不固。伤肾咳嗽,气逆烦冤,俯仰不利。脉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面时赤。 |
摘 录 | 《症因脉治》卷三 |
《张氏医通》卷十六:都气丸
组 成 | 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 |
制 法 | 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 |
主 治 | 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 |
摘 录 | 《张氏医通》卷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