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胃散|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制法=|性状=|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功用=|主治=清胃泻火。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胃散|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制法=|性状=|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功用=|主治=清胃泻火。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方剂|方名=《脾胃论》卷下:清胃散|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克 牡丹皮1.5克 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功用=|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来源=|摘录=《脾胃论》卷下}}
{{方剂|方名=《脾胃论》卷下:清胃散|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克 牡丹皮1.5克 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功用=|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来源=|摘录=《脾胃论》卷下}}


{{方剂|方名=《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胃散|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制法=|性状=|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功用=|主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方剂|方名=《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胃散|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制法=|性状=|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功用=|主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023年8月20日 (日) 00:17的最新版本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清胃散

组 成 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
用 法 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主 治 清胃泻火。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
摘 录 《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脾胃论》卷下:清胃散

组 成 生地黄 当归身各0.9克 牡丹皮1.5克 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用 法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主 治 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备 注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摘 录 《脾胃论》卷下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胃散

组 成 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
用 法 共为极细末,上患处。
主 治 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摘 录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