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梅丸: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张氏医通》卷十五:椒梅丸|组成=秦椒9克 乌梅 黄连各3克|制法=上药为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性状=|用法=量儿大小,分二三服。次与紫草承气汤下之。|功用=|主治=治痘为虫闷,不得发出。|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方剂|方名=《张氏医通》卷十五:椒梅丸|组成=秦椒9克 乌梅 黄连各3克|制法=上药为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性状=|用法=量儿大小,分二三服。次与紫草承气汤下之。|功用=|主治=治痘为虫闷,不得发出。|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方剂|方名=《医级》卷八:椒梅丸|组成=川椒1钱,黄连2钱,吴萸1钱,乌梅肉3钱(用水作膏)。|制法=上为末,和乌梅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钱,姜汤送下。|功用=|主治=蛔痛。胸腹扛痛,脉气浮弦,环青唇红。|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级》卷八}}
{{方剂|方名=《医级》卷八:椒梅丸|组成=川椒1钱,黄连2钱,吴萸1钱,乌梅肉3钱(用水作膏)。|制法=上为末,和乌梅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钱,姜汤送下。|功用=|主治=蛔痛。胸腹扛痛,脉气浮弦,环青唇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级》卷八}}


{{方剂|方名=《千金珍秘方选》:椒梅丸|组成=川椒4两,乌梅肉2两,茯苓4两,砂仁4两,木香4两,乌药8两,厚朴8两,茴香4两,广皮4两,当归4两。|制法=上为细末,捣和为丸。|性状=|用法=口服。|功用=|主治=和营理气,消散痞瘕。主|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千金珍秘方选》}}
{{方剂|方名=《千金珍秘方选》:椒梅丸|组成=川椒4两,乌梅肉2两,茯苓4两,砂仁4两,木香4两,乌药8两,厚朴8两,茴香4两,广皮4两,当归4两。|制法=上为细末,捣和为丸。|性状=|用法=口服。|功用=|主治=和营理气,消散痞瘕。主|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千金珍秘方选》}}

2023年8月20日 (日) 00:12的最新版本

《张氏医通》卷十五:椒梅丸

组 成 秦椒9克 乌梅 黄连各3克
制 法 上药为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
用 法 量儿大小,分二三服。次与紫草承气汤下之。
主 治 治痘为虫闷,不得发出。
摘 录 《张氏医通》卷十五

《医级》卷八:椒梅丸

组 成 川椒1钱,黄连2钱,吴萸1钱,乌梅肉3钱(用水作膏)。
制 法 上为末,和乌梅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1钱,姜汤送下。
主 治 蛔痛。胸腹扛痛,脉气浮弦,环青唇红。
摘 录 《医级》卷八

《千金珍秘方选》:椒梅丸

组 成 川椒4两,乌梅肉2两,茯苓4两,砂仁4两,木香4两,乌药8两,厚朴8两,茴香4两,广皮4两,当归4两。
制 法 上为细末,捣和为丸。
用 法 口服。
主 治 和营理气,消散痞瘕。主
摘 录 《千金珍秘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