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补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重订严氏济生方》:十补丸|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 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进下。|功用=|主治=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加减=| |
{{方剂|方名=《重订严氏济生方》:十补丸|组成=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 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进下。|功用=|主治=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
||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丸|异名=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组成=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 (去心)破故纸(炒)干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30克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功用=|主治=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治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加减=| |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丸|异名=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组成=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 (去心)破故纸(炒)干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30克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功用=|主治=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治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7的最新版本
《重订严氏济生方》:十补丸
组 成 | 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 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进下。 |
主 治 | 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
摘 录 | 《重订严氏济生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丸
异 名 | 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 |
组 成 | 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 (去心)破故纸(炒)干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30克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60克 |
制 法 | 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
主 治 | 温阳补肾,益精髓,进饮食。治肾阳亏损,下焦虚寒,脐腹强急,腰脚疼痛,遗泄白浊,大便滑泻,小便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 |
摘 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