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术苓汤: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幼科直言》卷五:加味术苓汤|组成=苍术(炒)、厚朴(炒)、木瓜(炒)、腹皮、柴胡、陈皮、猪苓。|制法=|性状=|用法=生姜1片为引。|功用=|主治=小儿受湿,腿腹肿胀。|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方名=《幼科直言》卷五:加味术苓汤|组成=苍术(炒)、厚朴(炒)、木瓜(炒)、腹皮、柴胡、陈皮、猪苓。|制法=|性状=|用法=生姜1片为引。|功用=|主治=小儿受湿,腿腹肿胀。|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四:加味术苓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茯苓3钱,半夏2钱,竹沥1合,附子3分。|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气虚呃逆,时作时止。|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四}}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四:加味术苓汤|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茯苓3钱,半夏2钱,竹沥1合,附子3分。|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气虚呃逆,时作时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四}}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十:加味术苓汤|组成=白术5钱,茯苓1两,贯众1两,甘草2钱,车前子5钱。|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瘟疫,鼻中出血后,饮水泻痢。|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十}}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十:加味术苓汤|组成=白术5钱,茯苓1两,贯众1两,甘草2钱,车前子5钱。|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瘟疫,鼻中出血后,饮水泻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十}}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八:加味术苓汤|组成=白术2两,茯苓5钱,半夏3钱,肉桂2钱,生姜1两,白豆蔻3粒。|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八}}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八:加味术苓汤|组成=白术2两,茯苓5钱,半夏3钱,肉桂2钱,生姜1两,白豆蔻3粒。|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辨证录》卷八}}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6的最新版本

《幼科直言》卷五:加味术苓汤

组 成 苍术(炒)、厚朴(炒)、木瓜(炒)、腹皮、柴胡、陈皮、猪苓。
用 法 生姜1片为引。
主 治 小儿受湿,腿腹肿胀。
摘 录 《幼科直言》卷五

《辨证录》卷四:加味术苓汤

组 成 人参5钱,白术5钱,茯苓3钱,半夏2钱,竹沥1合,附子3分。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气虚呃逆,时作时止。
摘 录 《辨证录》卷四

《辨证录》卷十:加味术苓汤

组 成 白术5钱,茯苓1两,贯众1两,甘草2钱,车前子5钱。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瘟疫,鼻中出血后,饮水泻痢。
摘 录 《辨证录》卷十

《辨证录》卷八:加味术苓汤

组 成 白术2两,茯苓5钱,半夏3钱,肉桂2钱,生姜1两,白豆蔻3粒。
用 法 水煎服。
主 治 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
摘 录 《辨证录》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