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消散: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万病回春》卷二:内消散|组成=陈皮 半夏(姜制)白茯苓(去皮)枳实 (去瓤,麸炒)山楂肉 神曲(炒)砂仁 香附 三 棱 莪术 干生姜|制法=|性状=|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功用=|主治=治过食生冷硬物,脾不能运,呕吐痞满胀痛,饮食少思。|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方剂|方名=《万病回春》卷二:内消散|组成=陈皮 半夏(姜制)白茯苓(去皮)枳实 (去瓤,麸炒)山楂肉 神曲(炒)砂仁 香附 三 棱 莪术 干生姜|制法=|性状=|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功用=|主治=治过食生冷硬物,脾不能运,呕吐痞满胀痛,饮食少思。|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方剂|方名=《外科正宗》卷一:内消散|组成=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及 半 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3克|制法=|性状=|用法=水、酒各250毫升,煎至400毫升,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药滓捣烂,另加秋芙蓉叶末30 克,白蜜5匙,调敷疮上。|功用=|主治=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一切歹疮。|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方剂|方名=《外科正宗》卷一:内消散|组成=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及 半 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3克|制法=|性状=|用法=水、酒各250毫升,煎至400毫升,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药滓捣烂,另加秋芙蓉叶末30 克,白蜜5匙,调敷疮上。|功用=|主治=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一切歹疮。|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内消散|组成=川大黄 黄芩 黄连(去须)黄柏 地龙(炒令黄)乳香各30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性状=|用法=用生地黄汁调匀,涂于肿毒上,干即易之。不过三五度即愈。|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妇人乳痈初起。|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内消散|组成=川大黄 黄芩 黄连(去须)黄柏 地龙(炒令黄)乳香各30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性状=|用法=用生地黄汁调匀,涂于肿毒上,干即易之。不过三五度即愈。|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妇人乳痈初起。|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0的最新版本

《万病回春》卷二:内消散

组 成 陈皮 半夏(姜制)白茯苓(去皮)枳实 (去瓤,麸炒)山楂肉 神曲(炒)砂仁 香附 三 棱 莪术 干生姜
用 法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主 治 治过食生冷硬物,脾不能运,呕吐痞满胀痛,饮食少思。
摘 录 《万病回春》卷二

《外科正宗》卷一:内消散

组 成 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及 半 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3克
用 法 水、酒各250毫升,煎至400毫升,病在上 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药滓捣烂,另加秋芙蓉叶末30 克,白蜜5匙,调敷疮上。
主 治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一切歹疮。
摘 录 《外科正宗》卷一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内消散

组 成 川大黄 黄芩 黄连(去须)黄柏 地龙(炒令黄)乳香各30克
制 法 上药捣细罗为散。
用 法 用生地黄汁调匀,涂于肿毒上,干即易之。不过三五度即愈。
主 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妇人乳痈初起。
摘 录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