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解凝膏: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中国药典》:阳和解凝膏|组成=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用法=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功用=|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加减=|注意=|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中国药典》}}
{{方剂|方名=《中国药典》:阳和解凝膏|组成=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用法=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功用=|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加减=|注意=|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中国药典》}}

2023年8月19日 (六) 23:39的版本

《中国药典》:阳和解凝膏

组 成 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制 法 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性 状 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用 法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主 治 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
规 格 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
贮 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 录 《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