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膏: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和胃膏|组成=人参(去芦)1两,藿香叶(去土)1两,水银1两,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1两,白茯苓1两,甘草(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半两,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1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半两。|制法=上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性状=|用法=每1岁儿服梧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若治反胃,服1皂子许。|功用=|主治=小儿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反胃。|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方剂|方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和胃膏|组成=人参(去芦)1两,藿香叶(去土)1两,水银1两,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1两,白茯苓1两,甘草(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半两,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1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半两。|制法=上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性状=|用法=每1岁儿服梧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若治反胃,服1皂子许。|功用=|主治=小儿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反胃。|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方剂|方名=《理瀹骈文》:和胃膏|组成=御寒暖胃膏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神曲、麦芽、黄连、吴萸、香附、良姜、官桂、白芍、当归。|制法=油丹熬,胶搅。|性状=|用法=贴胸。|功用=|主治=胃肠之症,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腰背冷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理瀹骈文》}}
{{方剂|方名=《理瀹骈文》:和胃膏|组成=御寒暖胃膏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神曲、麦芽、黄连、吴萸、香附、良姜、官桂、白芍、当归。|制法=油丹熬,胶搅。|性状=|用法=贴胸。|功用=|主治=胃肠之症,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腰背冷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理瀹骈文》}}

2023年8月19日 (六) 22:53的版本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和胃膏

组 成 人参(去芦)1两,藿香叶(去土)1两,水银1两,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1两,白茯苓1两,甘草(炙)半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半两,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1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半两。
制 法 上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
用 法 每1岁儿服梧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若治反胃,服1皂子许。
主 治 小儿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反胃。
摘 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理瀹骈文》:和胃膏

组 成 御寒暖胃膏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神曲、麦芽、黄连、吴萸、香附、良姜、官桂、白芍、当归。
制 法 油丹熬,胶搅。
用 法 贴胸。
主 治 胃肠之症,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腰背冷痛。
摘 录 《理瀹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