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制香附丸: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医学人门》卷八:七制香附丸|组成=香附米420克|制法=上药分七份,一份同当归60克,酒没;一份同莪术60克,童便浸,一份同牡丹皮、艾叶各30克,米泔浸;一份同乌药60克,米泔浸;一份同川芎、玄胡索各30克,水浸;一份同三棱、北胡各30克,酷浸;一份同红花、乌梅各30克,盐水浸。春三夏二,秋七冬十日晒干,取单香附为末,浸药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80丸,临卧用酒送下。|功用=|主治=治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水前后,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医学人门》卷八}}
{{方剂|方名=《医学人门》卷八:七制香附丸|组成=香附米420克|制法=上药分七份,一份同当归60克,酒没;一份同莪术60克,童便浸,一份同牡丹皮、艾叶各30克,米泔浸;一份同乌药60克,米泔浸;一份同川芎、玄胡索各30克,水浸;一份同三棱、北胡各30克,酷浸;一份同红花、乌梅各30克,盐水浸。春三夏二,秋七冬十日晒干,取单香附为末,浸药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80丸,临卧用酒送下。|功用=|主治=治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水前后,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学人门》卷八}}


{{方剂|方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七制香附丸|组成=香附(醋制)3.42干克 生地 生白芍 当归 熟地各120克 川芎120克 艾炭60克 白术(麸炒)益母草各120克 甘草30克 山萸肉(酒制)60克 炒枣仁60克 茯苓(去皮)120克 生阿胶 天冬各60克 砂仁45克 人参 (去芦)30克 黄芩60克 延胡(醋制)45克|制法=用生艾叶30克,小茴香30克,大米30克,三味熬透去滓取汁,再和鲜牛乳210克,大盐(化水)21克,拌方内香附,浸透微炒,和群药共为细粉,黄酒泛小丸。|性状=|用法=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功用=|主治=开郁顺气,调经养血。治血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猜,饮食扶少,四股无力,或腹内血块,攻审作痛,及寒湿白带等。|加减=|注意=孕妇忌服。|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方剂|方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七制香附丸|组成=香附(醋制)3.42干克 生地 生白芍 当归 熟地各120克 川芎120克 艾炭60克 白术(麸炒)益母草各120克 甘草30克 山萸肉(酒制)60克 炒枣仁60克 茯苓(去皮)120克 生阿胶 天冬各60克 砂仁45克 人参 (去芦)30克 黄芩60克 延胡(醋制)45克|制法=用生艾叶30克,小茴香30克,大米30克,三味熬透去滓取汁,再和鲜牛乳210克,大盐(化水)21克,拌方内香附,浸透微炒,和群药共为细粉,黄酒泛小丸。|性状=|用法=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功用=|主治=开郁顺气,调经养血。治血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猜,饮食扶少,四股无力,或腹内血块,攻审作痛,及寒湿白带等。|加减=|注意=孕妇忌服。|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2023年8月19日 (六) 22:22的版本

《医学人门》卷八:七制香附丸

组 成 香附米420克
制 法 上药分七份,一份同当归60克,酒没;一份同莪术60克,童便浸,一份同牡丹皮、艾叶各30克,米泔浸;一份同乌药60克,米泔浸;一份同川芎、玄胡索各30克,水浸;一份同三棱、北胡各30克,酷浸;一份同红花、乌梅各30克,盐水浸。春三夏二,秋七冬十日晒干,取单香附为末,浸药水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80丸,临卧用酒送下。
主 治 治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水前后,结成症瘕;或骨蒸发热,四肢无力。
摘 录 《医学人门》卷八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七制香附丸

组 成 香附(醋制)3.42干克 生地 生白芍 当归 熟地各120克 川芎120克 艾炭60克 白术(麸炒)益母草各120克 甘草30克 山萸肉(酒制)60克 炒枣仁60克 茯苓(去皮)120克 生阿胶 天冬各60克 砂仁45克 人参 (去芦)30克 黄芩60克 延胡(醋制)45克
制 法 用生艾叶30克,小茴香30克,大米30克,三味熬透去滓取汁,再和鲜牛乳210克,大盐(化水)21克,拌方内香附,浸透微炒,和群药共为细粉,黄酒泛小丸。
用 法 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主 治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治血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猜,饮食扶少,四股无力,或腹内血块,攻审作痛,及寒湿白带等。
摘 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