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麻黄: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5行: | 第5行: | ||
|出处=《[[本经]]》。 |
|出处=《[[本经]]》。 |
||
|基原=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基原=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
|原植物=1.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中国植物图谱》)。 |
|||
⚫ | |||
⚫ | |||
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
|||
2. '''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
|||
灌木,高20~100 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 cm,直径1~3 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 |
|||
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 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 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
|||
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1 0 m的千早荒漠、沙漠、戈鹭、于阜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
|||
3. '''木贼麻黄''' '''''E.equisetina'' Bge.'''<br/> |
|||
直立小灌木,高70~ 100 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 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 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 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雎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 |
|||
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 mm,直径2~3 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
|||
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
|||
本植物的根和根茎('''麻黄根''')亦供药用。见'''[[中药大辞典/麻黄根|麻黄根]]'''条。 |
|||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不宜栽培。 |
|||
'''繁殖方法'''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
|||
: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经15d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
|||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裁植,裁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
|||
'''田间管理''' 苗期和生长初期应适当浇水,苗高6~8 cm后,返青前每亩施厩肥1500~2000kg。 |
|||
|采收加工=8~10月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
|||
|药材=[药材]'''麻黄 ''Herba Ephedrae''''' |
|||
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 |
|||
新疆、内蒙古;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木贼麻 |
|||
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
|||
性状 |
|||
草麻黄 |
|||
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 |
|||
2 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 |
|||
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 |
|||
上有膜质鳞叶,长3~4 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 |
|||
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简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 |
|||
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 |
|||
微香,味涩、微苦 |
|||
中麻黄多分枝, 直径1. 5~3 mm,有粗糙感。节间长 |
|||
2~6 cm,膜质鳞叶长2~3 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 |
|||
|采收加工=5 ~ 7 月采挖带根全草,晒干或鲜用。 |
|||
|药材=[[一支箭]] '''Herba Ophioglossi''' 产于福建、 台湾、广东、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等地。<br/>'''性状''' 全体蜷缩状。 根茎短。根细小,圆柱形,弯曲,黄棕色。叶 2 ~ 3 枚,总叶柄长 10 ~ 20 cm;营养叶展开后呈卵圆形,长 3 ~ 6 cm,宽 2 ~ 2.5 cm;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圆楔形或阔楔形,柄长 5 ~ 10 cm,两侧有狭翅,草质,表面绿黄色,叶脉网状。孢子囊穗条形,长 2.5 ~ 3.5 cm,先端尖,从总柄顶端生出,有 8 ~ 15 cm长的柄。质柔软,难折断。气微,味淡。 |
|||
|成分=同属植物'''钝头瓶尔小草'''根含半胱氨酸和鸟氨酸等<sup>[1]</sup>。<br/>地上部分含丙氨酸,精氨酸,二氨基丁酸,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sup>[2]</sup>。<br/>'''狭叶瓶尔小草'''含二酯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sup>[3]</sup>。 |
|成分=同属植物'''钝头瓶尔小草'''根含半胱氨酸和鸟氨酸等<sup>[1]</sup>。<br/>地上部分含丙氨酸,精氨酸,二氨基丁酸,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sup>[2]</sup>。<br/>'''狭叶瓶尔小草'''含二酯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sup>[3]</sup>。 |
||
|药性=[[苦]]、[[甘]] ,[[微寒]]。归[[肝经]]。<br/>1.《[[草木便方]]》:苦,入厥阴。<br/>2.《[[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br/>3.《[[陕西中草药]]》:味甘、辛,性凉,有小毒。 |
|药性=[[苦]]、[[甘]] ,[[微寒]]。归[[肝经]]。<br/>1.《[[草木便方]]》:苦,入厥阴。<br/>2.《[[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br/>3.《[[陕西中草药]]》:味甘、辛,性凉,有小毒。 |
2022年11月29日 (二) 17:20的版本
《中药大辞典》:麻黄
拼音 | má huáng |
异名 | 龙沙(《本经》),狗骨(《广雅》),卑相、卑盐(《别录》)。 |
出处 | 《本经》。 |
基原 | 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原植物 | 1.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中国植物图谱》)。
草本状灌木,高20~40 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 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 mm,直径约4 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 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灌木,高20~100 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 cm,直径1~3 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 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 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 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1 0 m的千早荒漠、沙漠、戈鹭、于阜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 木贼麻黄 E.equisetina Bge. 直立小灌木,高70~ 100 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 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 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 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雎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 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 mm,直径2~3 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本植物的根和根茎(麻黄根)亦供药用。见麻黄根条。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不宜栽培。
繁殖方法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
采收加工 | 8~10月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
药材 | [药材]麻黄 Herba Ephedrae
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 新疆、内蒙古;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木贼麻 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性状 草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 2 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 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 上有膜质鳞叶,长3~4 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 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简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 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 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 直径1. 5~3 mm,有粗糙感。节间长 2~6 cm,膜质鳞叶长2~3 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 |
成分 | 同属植物钝头瓶尔小草根含半胱氨酸和鸟氨酸等[1]。 地上部分含丙氨酸,精氨酸,二氨基丁酸,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2]。 狭叶瓶尔小草含二酯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3]。 |
药性 | 苦、甘 ,微寒。归肝经。 1.《草木便方》:苦,入厥阴。 2.《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 3.《陕西中草药》:味甘、辛,性凉,有小毒。 |
功用主治 |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主治痈肿疮毒,疥疮,痔疮,毒蛇咬伤,烧烫伤,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1.《草木便方》:清热毒,除风热。治肾囊肿痛,疔肿恶毒,胸腹宿血,蛇毒。 2.《分类草药性》:治痒子,消诸疮毒,跌打损伤,肿毒。 3.《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清热解毒,活血通瘀。用于湿热毒疮,疥疮,跌打损伤,烧烫伤,痔疮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选方 | 1.治疖肿、疔疮:一支箭、五爪龙各适量。共捣烂外敷。(《恩施中草药手册》) 2.治乳痈:一支箭、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3.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一支箭60g,峨参60g,大血藤60g,红牛膝60g,泡酒。每服15g。《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4.治小儿疳积:一支箭15g,使君子9g,鸡内金9g。水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