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苓汤: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伤寒微旨论》卷下:二苓汤|组成=赤茯苓半两,木猪苓半两,白术半两,滑石1两,通草1钱,白豆蔻1钱,丁皮3钱,陈皮2钱,桂枝半两。|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热服。[br]小便未快,加瞿麦3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渐渐恶寒甚,每服加葱白3寸|功用=|主治=水饮内停,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下}}
{{方剂|方名=《伤寒微旨论》卷下:二苓汤|组成=[[赤茯苓]]、[[木猪苓]]、[[白术]]<sub>各半两</sub>[[滑石]]<sub>一</sub>[[通草]]<sub>一</sub>[[白豆蔻]]<sub>一</sub>[[丁皮]]<sub>三</sub>[[陈皮]]<sub>二</sub>[[桂枝]]<sub>半两</sub>。|制法=上为末。|用法=每服钱,水盏,煎至分,去滓热服。|主治=水饮内停,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加减=小便未快,加[[瞿麦]]三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渐渐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下}}


{{方剂|方名=《脉因证治》卷上:二苓汤|组成=泽泻1两,滑石2两,茯苓半两,猪苓术半两。|制法=|性状=|用法=方中茯苓、猪苓用量原缺。|功用=|主治=中湿,春夏之交,病似伤寒,自汗体重,痛难转侧。|加减=|注意=|规格=|贮藏=|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方剂|方名=《脉因证治》卷上:二苓汤|组成=[[泽泻]]<sub>一</sub>[[滑石]]<sub>二</sub>[[茯苓]][[猪苓]],[[白]]<sub>半两</sub>|主治=中湿,春夏之交,病似伤寒,自汗体重,痛难转侧。|备考=方中[[茯苓]]、[[猪苓]]用量原缺。|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2022年10月9日 (日) 16:22的最新版本

《伤寒微旨论》卷下:二苓汤

组 成 赤茯苓木猪苓白术各半两滑石一两通草一钱白豆蔻一钱丁皮三钱陈皮二钱桂枝半两
制 法 上为末。
用 法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主 治 水饮内停,胸膈满闷,时时呕逆,肢节疼,两胁下痛,腹中鸣。
加 减 小便未快,加瞿麦三钱;呕未止,加半夏半两;渐渐恶寒甚,每服加葱白三寸。
摘 录 伤寒微旨论》卷下

《脉因证治》卷上:二苓汤

组 成 泽泻一两滑石二两茯苓猪苓白术半两
主 治 中湿,春夏之交,病似伤寒,自汗体重,痛难转侧。
备 考 方中茯苓猪苓用量原缺。
摘 录 脉因证治》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