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5行: 第35行:
除著书外,张氏还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培养了- -批较有成就的人才。除私淑及再传弟子外,已知门人就有十人之多。他甚至在年逾古稀,行走不便之时,仍“跌坐绳床”,手提面命,为弟子解疑答难,诲人不倦。
除著书外,张氏还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培养了- -批较有成就的人才。除私淑及再传弟子外,已知门人就有十人之多。他甚至在年逾古稀,行走不便之时,仍“跌坐绳床”,手提面命,为弟子解疑答难,诲人不倦。


康熙戊寅年(1698)十一月,张氏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为自己的最后一部著作《千金方衍义》撰写了序文,此之后不久而寿终。
康熙戊寅年(1698)十一月,张氏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为自己的最后一部著作《[[千金方衍义]]》撰写了序文,此之后不久而寿终。


'''亲属'''
'''亲属'''


:'''汝瑚''''''曾余'''二人,俱业儒,汝瑚尚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医通》曾余虽列贤书(举人),最留心于医理。”兄弟俱为时医。
张璐的弟有汝瑚、曾余汝瑚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张氏医通]]曾余在《张氏医通·诸气门上·痞满》中曾被论及,“家弟曾余,虽列贤书最留心于医理。弟妇郑氏,乃世传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为时医。”可见,张璐的同辈中都是业儒兼习医者,具有良好的家学氛围


张璐的妻子是同县的顾氏,内兄叫顾九玉,内弟叫顾元叔。《[[张氏医通]]》中曾记载了张璐为其内兄和内弟治疗的医案。“石顽治内兄顾九玉,颁诏假道归吴,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得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膈上也。与清暑益气二剂,烦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姜,去大枣,加枳实,一服而愈。”、“元叔溺血茎疼,不时举发,张璐与六味合生脉,用河车熬膏代蜜,丸服而痊。”内侄叫顾惠吉,也以行医为业,曾经向张璐借得《痘疹》一册,久借未还,最后竟致遗失,张璐对此颇感遗憾。
儿子登、倬、以柔、钠四人


张璐有四个儿子:张登、倬、以柔、张讷
'''[[登]]''',字诞先,业医,著《[[伤寒舌鉴]]》一卷,刊于康熙六年( 1667);又张倬共同参订张璐诠次《[[伤寒缵论]]》《[[伤寒论]]》各二卷


长子张登,字诞先,业医,著有《[[伤寒舌鉴]]》一卷。
次子'''[[张倬]]''',字飞畴,业医,著《[[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刊于康熙六年(1667);除与登兄参订《缵》、《绪》二论外,尚补辑《医通》之《目科治例》内容;又《医通》收载医案中,有飞畴治验一十七例,甚为张璐器重可知。


子张,字飞畴,业医,著《[[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并补辑了《张氏医通》中遗失的《目科治例》内容。张登与张倬共同参订张璐诠释编《[[伤寒缵论]]》《[[伤寒论]]》。
三子'''以柔''',字安世,监生,儒且通医,撰《痘学心传》一篇:“参入《医通》,弥补佚”。康熙尝于乙,西(1705)四月南巡过,以柔伏见圣,上,恭进父璐遗书,深当上意,命医院校勘,置之南薰殿。


三子以柔,字安世,监生,儒且通医,撰《痘学心传》一篇,弥补张氏医通》失《痘疹》的遗康熙四十(1701)四月,圣祖康熙南巡当地以柔向康熙皇帝呈献了亲张遗书,康熙很是满意,命医院校勘,置之南薰殿。
四子'''钠''',字逊言,与登、倬、以柔诸兄并见于《医通》参订者列。


四子张,字逊言,与兄并见于《[[张氏医通]]》参订者列。
侄子:'''张大受''',字日容,长洲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居吴郡之干将门,干将门又名匠门(今苏州相门)故以自号,人称匠门]先生康熙三十八年(1699)尚为《医通》序。


张璐的侄子张大受,字日容,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住在吴郡干将门(又名匠门),因此匠门自号,人称匠门先生。其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曾为《[[张氏医通]]序。
'''争议'''


==争议==
在[[张璐]]生平中有争议的问题是其卒年及籍贯;有关张璐的卒年,史料均无确切之记载,参考其他文献,诸说亦不统一。卒于1698年说,见于杨铭鼎《中国历代名医及其著述简表》;卒于1700年说,见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分册》、《三百种医籍录》及俞志高《吴中名医录》;卒于1701年说,见于吴考槃《江苏医人,江苏医著》;卒于1698至1705年之间说见于余瀛鳌等《清初名医张璐生平及著作》。
在[[张璐]]生平中有争议的问题是其卒年及籍贯;有关张璐的卒年,史料均无确切之记载,参考其他文献,诸说亦不统一。卒于1698年说,见于杨铭鼎《中国历代名医及其著述简表》;卒于1700年说,见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分册》、《三百种医籍录》及俞志高《吴中名医录》;卒于1701年说,见于吴考槃《江苏医人,江苏医著》;卒于1698至1705年之间说见于余瀛鳌等《清初名医张璐生平及著作》。


第62行: 第63行:


==影响==
==影响==
[[张璐]]积毕生精力致力于医学,勤奋诚笃,至老不辍,终成一代杰出的医家。《[[慎斋遗书]]·[[慎斋遗书/提要|提要]]》称:“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雍正以后,变而宗张路玉。”可见张氏影响之大。《张氏医通》在康熙年间已东传日本,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日人曾盛赞曰:“张璐玉者,清之名家,切叹之网罗群书,精穷奥蕴,分症常脉,研究古今之方,题日‘医通’可谓方法大备矣。”由此可见,张氏不仅在国内负有盛誉,且声名远播,在国外亦有一定的影响。
[[张璐]]积毕生精力致力于医学,勤奋诚笃,至老不辍,终成一代杰出的医家。《[[慎斋遗书]]·[[慎斋遗书/提要|提要]]》称:“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雍正以后,变而宗张路玉。”可见张氏影响之大。《[[张氏医通]]》在康熙年间已东传日本,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日人曾盛赞曰:“张璐玉者,清之名家,切叹之网罗群书,精穷奥蕴,分症常脉,研究古今之方,题日‘医通’可谓方法大备矣。”由此可见,张氏不仅在国内负有盛誉,且声名远播,在国外亦有一定的影响。


==著作==
==著作==

2022年6月4日 (六) 14:43的版本

Zhāng Lù
张璐
医学家
基本信息
路玉
石顽老人
性别
时代清代
民族
籍贯江南长州(今江苏苏州)
出生1617年
逝世约1699年
职业中医师
儿女张登张倬、张以柔、张钠
学术信息
著作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千金方衍义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末清初。张氏医名甚重,被誉为“国手”,是清初著名医家之一,与喻昌吴谦并称为清初医学三大家。

生平

张璐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较有名望的家庭。其祖父张少峰曾在明代为官。

张氏少而颖悟,博贯儒业,文思敏捷,诗宗晚唐,本欲攻举子业,步入仕途。然时值明末,朝纲混乱,国势倾危,张氏自叹“生遭世变,琐尾流离”,而又“乏经国济世之略”遂“弃绝科举",专心于“性命之学”,“隐于洞庭山中十余年",精研医道,以著书自娱。

迨至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权已日趋稳定。于是,张氏“赋归故园”,专事医业。在繁忙的诊务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诊病投药,必参酌古今,断以己意”,反复推论。由于他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终于达到了“察脉辨证,辅虚祛实,应如鼓桴,能运天时于指掌,决生死于须臾" 的境界,声名卓著,被誉为“国手”。

在同道之间,他极力反对相互诽谤和自私保守的作风,提倡广交同道, 切磋医术,认为这样有“互资相长之功,切磨相向之益" 。由于张氏禀性磊落,不持偏见,加上精湛的医术,故深为医林所重。当时许多医生患病或经名医治而不愈者,常邀他前往诊治。如叶天土表兄,儿科医生汪五符,患“夏月伤食”,进自拟一方,而病加重。请其舅父叶阳生治之,服其药后,病情又见危象。遂急请张璐、新安程郊倩、云间沈明生等名医会诊。然因意见不同,治疗方案争持不决。在诸医欲脱手之时,终于“取证于石顽"。张氏审证辨脉,一剂而立起沉疴,使诸医无不叹服其神技。

五十岁后,张氏已学验俱富,医名当世,遂将主要精力放在著书立说方面。康熙丁未年(1667),在他励志岐黄三十寒暑之际,出版了《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此后,又陆续撰写了《诊宗三昧》、《张氏医通》等著作。

除著书外,张氏还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培养了- -批较有成就的人才。除私淑及再传弟子外,已知门人就有十人之多。他甚至在年逾古稀,行走不便之时,仍“跌坐绳床”,手提面命,为弟子解疑答难,诲人不倦。

康熙戊寅年(1698)十一月,张氏以八十二岁的高龄为自己的最后一部著作《千金方衍义》撰写了序文,此之后不久而寿终。

亲属

张璐的弟弟有汝瑚、曾余。汝瑚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张氏医通》作序。曾余在《张氏医通·诸气门上·痞满》中曾被论及,“家弟曾余,虽列贤书,最留心于医理。弟妇郑氏,乃世传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为时医。”可见,张璐的同辈中都是业儒兼习医者,具有良好的家学氛围。

张璐的妻子是同县的顾氏,内兄叫顾九玉,内弟叫顾元叔。《张氏医通》中曾记载了张璐为其内兄和内弟治疗的医案。“石顽治内兄顾九玉,颁诏假道归吴,大暑中患胸痞颅胀。脉得虚大而濡,气口独显滑象,此湿热泛滥于膈上也。与清暑益气二剂,烦胀止而胸痞不除。与半夏泻心汤减炮姜,去大枣,加枳实,一服而愈。”、“元叔溺血茎疼,不时举发,张璐与六味合生脉,用河车熬膏代蜜,丸服而痊。”内侄叫顾惠吉,也以行医为业,曾经向张璐借得《痘疹》一册,久借未还,最后竟致遗失,张璐对此颇感遗憾。

张璐有四个儿子:张登、张倬、张以柔、张讷。

长子张登,字诞先,业医,著有《伤寒舌鉴》一卷。

次子张倬,字飞畴,业医,著有《伤寒兼证析义》一卷,并补辑了《张氏医通》中遗失的《目科治例》内容。张登与张倬共同参订了张璐诠释编次的《伤寒缵论》及《伤寒绪论》。

三子以柔,字安世,监生,儒且通医,撰《痘学心传》一篇,弥补《张氏医通》中缺失《痘疹》的遗憾,康熙四十年(1701)四月,圣祖康熙南巡路过当地,张以柔向康熙皇帝呈献了父亲张璐的遗书,康熙很是满意,命医院校勘,置之南薰殿。

四子张讷,字逊言,与其兄并见于《张氏医通》参订者之列。

张璐的侄子张大受,字日容,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因居住在吴郡的干将门(又名匠门),因此以匠门自号,人称匠门先生。其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曾为《张氏医通》作序。

争议

张璐生平中有争议的问题是其卒年及籍贯;有关张璐的卒年,史料均无确切之记载,参考其他文献,诸说亦不统一。卒于1698年说,见于杨铭鼎《中国历代名医及其著述简表》;卒于1700年说,见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分册》、《三百种医籍录》及俞志高《吴中名医录》;卒于1701年说,见于吴考槃《江苏医人,江苏医著》;卒于1698至1705年之间说见于余瀛鳌等《清初名医张璐生平及著作》。

今据《千金方衍义》康熙岁次戊寅十一月既望八十二老人石顽张璐路玉序,自叹:“桑榆在望,欲作蜣螂”,则张璐于1698年11月82岁时仍在世,虽体已衰弱,但思维仍佳。再据张大受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己卯仲冬朔序,即称“先伯父石顽先生”,说明张璐已此前寿终谢世。由此可以推知张璐卒年当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

有关张璐的籍贯:张氏祖籍昆山,后移居长洲。《清史稿》、《苏州府志》、《吴县志》、《中华大辞典》等均云其“长洲人”,观张璐子以柔《进医通疏》自称:“江南苏州府长洲县监生张以柔谨奏”足证璐系长洲人。又据张璐的侄子张大受居匠门,人称匠门先生。匠门即相门,相门在苏州城东,正是长洲县属,张璐与大受系嫡亲伯侄,照例应居一地,则张璐乃相门人,故张璐为长洲人无疑。而《四库全书》、《中国医籍考》及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编谓其“吴江人”,实属以讹传讹。

影响

张璐积毕生精力致力于医学,勤奋诚笃,至老不辍,终成一代杰出的医家。《慎斋遗书·提要》称:“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雍正以后,变而宗张路玉。”可见张氏影响之大。《张氏医通》在康熙年间已东传日本,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日人曾盛赞曰:“张璐玉者,清之名家,切叹之网罗群书,精穷奥蕴,分症常脉,研究古今之方,题日‘医通’可谓方法大备矣。”由此可见,张氏不仅在国内负有盛誉,且声名远播,在国外亦有一定的影响。

著作

张璐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千金方衍义》。

书名 成书年代 卷数 状态
伤寒缵论 1667年 二卷 现存
伤寒绪论 1667年 二卷 现存
诊宗三昧 1689年 一卷 现存
张氏医通 1695年 十六卷 现存版本较多,详见书籍页
本经逢原 1695年 四卷 现存
千金方衍义 1698年 三十卷 现存版本较多,详见书籍页

参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