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桂苓丸|组成=桂心2两,白术2两,赤茯苓3两,乌梅肉1两半,干生姜1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丸至2丸,嚼细,熟水送下。|功用=|主治=消痰饮,宽胸膈。主伤暑烦渴。|加减=| |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桂苓丸|组成=桂心2两,白术2两,赤茯苓3两,乌梅肉1两半,干生姜1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丸至2丸,嚼细,熟水送下。|功用=|主治=消痰饮,宽胸膈。主伤暑烦渴。|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
||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桂苓丸|组成=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8丸。|性状=|用法=本方改为汤剂,名“桂苓饮”(见《张氏医通》)。|功用=|主治=大解暑毒。主水饮停留胸腹,短气眩晕,面足浮肿,小便不利;肾气上逆,水冷为痰,逆冲膈上。头眩心忪,面目壅厖,心胸注闷,不思粥食,两胁胀满,腰腿沉重,遍身黄色,时复自汗。冒暑大渴,饮水过多伏冷,见食欲呕,小便赤少,大便滑泻。|加减=| |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桂苓丸|组成=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8丸。|性状=|用法=本方改为汤剂,名“桂苓饮”(见《张氏医通》)。|功用=|主治=大解暑毒。主水饮停留胸腹,短气眩晕,面足浮肿,小便不利;肾气上逆,水冷为痰,逆冲膈上。头眩心忪,面目壅厖,心胸注闷,不思粥食,两胁胀满,腰腿沉重,遍身黄色,时复自汗。冒暑大渴,饮水过多伏冷,见食欲呕,小便赤少,大便滑泻。|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11的最新版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桂苓丸
组 成 | 桂心2两,白术2两,赤茯苓3两,乌梅肉1两半,干生姜1两,甘草(炙)半两。 |
制 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用 法 | 每服1丸至2丸,嚼细,熟水送下。 |
主 治 | 消痰饮,宽胸膈。主伤暑烦渴。 |
摘 录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桂苓丸
组 成 |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8丸。 |
用 法 | 本方改为汤剂,名“桂苓饮”(见《张氏医通》)。 |
主 治 | 大解暑毒。主水饮停留胸腹,短气眩晕,面足浮肿,小便不利;肾气上逆,水冷为痰,逆冲膈上。头眩心忪,面目壅厖,心胸注闷,不思粥食,两胁胀满,腰腿沉重,遍身黄色,时复自汗。冒暑大渴,饮水过多伏冷,见食欲呕,小便赤少,大便滑泻。 |
摘 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