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归脾丸: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组成=香附 人参 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当归 黄耆 乌药 陈皮 茯神 白术(土炒)贝母(去心)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各9克|制法=上为细末,用合欢树根皮120克煎汤,煮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60丸,空腹时用白滚水送下。|功用=|主治=理脾宽中,开郁行痰。治郁结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肉瘤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组成=香附 人参 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当归 黄耆 乌药 陈皮 茯神 白术(土炒)贝母(去心)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各9克|制法=上为细末,用合欢树根皮120克煎汤,煮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60丸,空腹时用白滚水送下。|功用=|主治=理脾宽中,开郁行痰。治郁结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肉瘤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组成=香附1两,人参1两,酸枣仁(炒)1两,远志(去心)1两,当归1两,黄耆1两,乌药1两,陈皮1两,茯神1两,白术(土炒)1两,贝母(去心)1两,木香3钱,甘草(炙)3钱。|制法=上为细末,合欢树根皮四两煎汤,蒸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60丸,空腹白滚水送下。|功用=|主治=理脾宽中,疏通戊土,开郁行痰,调理饮食。主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瘦、肉瘤。|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组成=香附1两,人参1两,酸枣仁(炒)1两,远志(去心)1两,当归1两,黄耆1两,乌药1两,陈皮1两,茯神1两,白术(土炒)1两,贝母(去心)1两,木香3钱,甘草(炙)3钱。|制法=上为细末,合欢树根皮四两煎汤,蒸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60丸,空腹白滚水送下。|功用=|主治=理脾宽中,疏通戊土,开郁行痰,调理饮食。主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瘦、肉瘤。|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6的最新版本

《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

组 成 香附 人参 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当归 黄耆 乌药 陈皮 茯神 白术(土炒)贝母(去心)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各9克
制 法 上为细末,用合欢树根皮120克煎汤,煮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60丸,空腹时用白滚水送下。
主 治 理脾宽中,开郁行痰。治郁结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肉瘤者。
摘 录 《医宗金鉴》卷七十二

《医宗金鉴》卷七十二:加味归脾丸

组 成 香附1两,人参1两,酸枣仁(炒)1两,远志(去心)1两,当归1两,黄耆1两,乌药1两,陈皮1两,茯神1两,白术(土炒)1两,贝母(去心)1两,木香3钱,甘草(炙)3钱。
制 法 上为细末,合欢树根皮四两煎汤,蒸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60丸,空腹白滚水送下。
主 治 理脾宽中,疏通戊土,开郁行痰,调理饮食。主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瘦、肉瘤。
摘 录 《医宗金鉴》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