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母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二母丸|组成=[[知母]]、[[贝母]]各一两,[[细辛]]五分,[[杏仁]] |
{{方剂|方名=《活人心统》卷一:二母丸|组成=[[知母]]、[[贝母]]<sub>各一两</sub>,[[细辛]]<sub>五分</sub>,[[杏仁]]<sub>去皮,七分</sub>,[[紫菀]]、[[款冬花]]<sub>各三分</sub>,[[麻黄]]<sub>四分</sub>|制法=上为末,以猪肺一个煮烂,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送下。|主治=[[喘嗽]]久不愈。|摘录=《[[活人心统]]》卷一}} |
||
{{方剂|方名=《国医宗旨》卷二:二母丸|组成=[[知母]] |
{{方剂|方名=《国医宗旨》卷二:二母丸|组成=[[知母]]<sub>酒炒</sub>、[[贝母]]<sub>各等分</sub>|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用法=[[白汤]]送下。|主治=[[久嗽]]不愈。|摘录=《[[国医宗旨]]》卷二}} |
||
{{方剂|方名=《寿世保元》卷三:二母丸|组成=[[知母]] |
{{方剂|方名=《寿世保元》卷三:二母丸|组成=[[知母]]<sub>去皮毛,二两</sub>,[[贝母]]<sub>去心,二两</sub>,[[百药煎]]<sub>一两</sub>|制法=上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三十丸,临卧或食后连皮姜汤送下。|主治=[[哮喘]]。|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
||
{{方剂|方名=《全国史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二母丸|组成=[[贝母]]十六两,[[知母]]四两,[[酒军]]十六两,[[黄芩]]八两,[[前胡]]四两,[[花粉]]、[[桔梗]]各两,[[杏仁]]、[[桑皮]]各四两 |
{{方剂|方名=《全国史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二母丸|组成=[[贝母]]<sub>十六两</sub>,[[知母]]<sub>四两</sub>,[[酒军]]<sub>十六两</sub>,[[黄芩]]<sub>八两</sub>,[[前胡]]<sub>四两</sub>,[[花粉]]、[[桔梗]]<sub>各八两</sub>,[[杏仁]]、[[桑皮]]<sub>各四两</sub>|制法=上为末,水为丸,每丸重二钱半。|用法=每服一丸,幼童减半,开水送下。|主治=肺热咳嗽,痰中带血。|注意=伤风咳嗽和水饮咳嗽忌服。|摘录=《[[全国史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 |
2023年5月12日 (五) 09:11的版本
《活人心统》卷一:二母丸
组 成 | 知母、贝母各一两,细辛五分,杏仁去皮,七分,紫菀、款冬花各三分,麻黄四分 |
制 法 | 上为末,以猪肺一个煮烂,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五十丸,桑白皮煎汤送下。 |
主 治 | 喘嗽久不愈。 |
摘 录 | 《活人心统》卷一 |
《国医宗旨》卷二:二母丸
组 成 | 知母酒炒、贝母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
用 法 | 白汤送下。 |
主 治 | 久嗽不愈。 |
摘 录 | 《国医宗旨》卷二 |
《寿世保元》卷三:二母丸
组 成 | 知母去皮毛,二两,贝母去心,二两,百药煎一两 |
制 法 | 上为细末,将乌梅肉蒸熟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三十丸,临卧或食后连皮姜汤送下。 |
主 治 | 哮喘。 |
摘 录 | 《寿世保元》卷三 |
《全国史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二母丸
组 成 | 贝母十六两,知母四两,酒军十六两,黄芩八两,前胡四两,花粉、桔梗各八两,杏仁、桑皮各四两 |
制 法 | 上为末,水为丸,每丸重二钱半。 |
用 法 | 每服一丸,幼童减半,开水送下。 |
主 治 | 肺热咳嗽,痰中带血。 |
摘 录 | 《全国史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