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膏: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重订通俗伤寒论》:回阳膏|组成=生香附1钱8分(或用吴茱萸亦可),公丁香1钱2分,上桂心8分,倭硫黄5分,当门子4分。|制法=上为极细末。|性状=|用法=每用2-3分,安入脐中,外以膏药封之。|功用=|主治=中寒阴痧。|加减=| |
{{方剂|方名=《重订通俗伤寒论》:回阳膏|组成=生香附1钱8分(或用吴茱萸亦可),公丁香1钱2分,上桂心8分,倭硫黄5分,当门子4分。|制法=上为极细末。|性状=|用法=每用2-3分,安入脐中,外以膏药封之。|功用=|主治=中寒阴痧。|加减=|宜忌=惟口渴苔黄,二便热者,虽见肢冷脉伏,亦勿妄贴此膏;孕妇忌帖。|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
{{方剂|方名=《万氏家抄方》卷四:回阳膏|组成=肉桂、草乌、均姜、南星、白芷、赤芍。|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酒调敷。|功用=|主治=痈疽不痛属阴。|加减=| |
{{方剂|方名=《万氏家抄方》卷四:回阳膏|组成=肉桂、草乌、均姜、南星、白芷、赤芍。|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酒调敷。|功用=|主治=痈疽不痛属阴。|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四}} |
||
{{方剂|方名=《寿也保元》卷四:回阳膏|组成=白矾(煮)3钱,黄丹2钱,干姜5钱,母丁香10个,胡椒15-16粒。|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用醋调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药搭脐上。盖被出汗即愈。|功用=|主治=因女包成阴症者。|加减=| |
{{方剂|方名=《寿也保元》卷四:回阳膏|组成=白矾(煮)3钱,黄丹2钱,干姜5钱,母丁香10个,胡椒15-16粒。|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用醋调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药搭脐上。盖被出汗即愈。|功用=|主治=因女包成阴症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寿也保元》卷四}} |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9的最新版本
《重订通俗伤寒论》:回阳膏
组 成 | 生香附1钱8分(或用吴茱萸亦可),公丁香1钱2分,上桂心8分,倭硫黄5分,当门子4分。 |
制 法 | 上为极细末。 |
用 法 | 每用2-3分,安入脐中,外以膏药封之。 |
主 治 | 中寒阴痧。 |
宜 忌 | 惟口渴苔黄,二便热者,虽见肢冷脉伏,亦勿妄贴此膏;孕妇忌帖。 |
摘 录 | 《重订通俗伤寒论》 |
《万氏家抄方》卷四:回阳膏
组 成 | 肉桂、草乌、均姜、南星、白芷、赤芍。 |
制 法 | 上为末。 |
用 法 | 酒调敷。 |
主 治 | 痈疽不痛属阴。 |
摘 录 | 《万氏家抄方》卷四 |
《寿也保元》卷四:回阳膏
组 成 | 白矾(煮)3钱,黄丹2钱,干姜5钱,母丁香10个,胡椒15-16粒。 |
制 法 | 上为末。 |
用 法 | 用醋调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药搭脐上。盖被出汗即愈。 |
主 治 | 因女包成阴症者。 |
摘 录 | 《寿也保元》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