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大黄汤: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异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组成=厚朴15克 大黄18克 枳实9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功用=|主治=治支饮胸满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异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组成=厚朴15克 大黄18克 枳实9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功用=|主治=治支饮胸满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异名=枳朴大黄汤|组成=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制法=|性状=|用法=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功用=|主治=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br]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br]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异名=枳朴大黄汤|组成=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制法=|性状=|用法=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功用=|主治=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br]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br]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7的最新版本

《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

异 名 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组 成 厚朴15克 大黄18克 枳实9克
用 法 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 治 治支饮胸满者。
摘 录 《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

异 名 枳朴大黄汤
组 成 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
用 法 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主 治 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方论选录 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br]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br]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摘 录 《金匮要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