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麻黄: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中药 |
{{近期编辑}}{{中药 |
||
|药名=《中药大辞典》:麻黄 |
|药名=《中药大辞典》:麻黄 |
||
|拼音=má huáng |
|拼音=má huáng |
||
第5行: | 第5行: | ||
|出处=《[[本经]]》。 |
|出处=《[[本经]]》。 |
||
|基原=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基原=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
|原植物=1.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中国植物图谱》)。 |
|||
|原植物=1、'''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中国植物图谱》)。<br/>草本状灌木,高20~40 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 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 mm,直径约4 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br/>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br/>2、中麻黄 |
|||
:草本状灌木,高20~40 cm,木质茎短,常似根茎,匍匐地上或横卧土中;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长圆柱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节间长2 5~5.5cm,径1.5~2mm。鳞叶膜质鞘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常向外反曲。花成鳞球花序,通常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包于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6 mm,直径约4 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
|||
:生于干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干草原、河滩附近及固定沙丘,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辽宁、吉林、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
|||
2. '''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
|||
:灌木,高20~100 cm。木质茎直立或匍匐斜上,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圆柱形,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节间长3~6 cm,直径1~3 mm,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稀2裂,裂片钝三角形或窄三角状披针形。雄球花通常无梗,数个密集于节上呈团状,稀2~3个对生或轮生于节上;雌球花2~3,成簇,对生或轮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有长约1 mm的短柄。种子包于肉质红色苞片内,不外露,种子通常3粒,稀2粒,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6 mm,直径约3mm。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
|||
:生于海拔数百米至21 0 m的千早荒漠、沙漠、戈鹭、于阜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
|||
3. '''木贼麻黄''' '''''E.equisetina'' Bge.''' |
|||
:直立小灌木,高70~ 100 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 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 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 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雎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形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 mm,直径2~3 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
|||
:生于干旱荒漠、多砂石的山脊、山顶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
|||
本植物的根和根茎('''麻黄根''')亦供药用。见'''[[中药大辞典/麻黄根|麻黄根]]'''条。 |
|||
|采收加工=5 ~ 7 月采挖带根全草,晒干或鲜用。 |
|||
|药材=[[一支箭]] '''Herba Ophioglossi''' 产于福建、 台湾、广东、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等地。<br/>'''性状''' 全体蜷缩状。 根茎短。根细小,圆柱形,弯曲,黄棕色。叶 2 ~ 3 枚,总叶柄长 10 ~ 20 cm;营养叶展开后呈卵圆形,长 3 ~ 6 cm,宽 2 ~ 2.5 cm;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圆楔形或阔楔形,柄长 5 ~ 10 cm,两侧有狭翅,草质,表面绿黄色,叶脉网状。孢子囊穗条形,长 2.5 ~ 3.5 cm,先端尖,从总柄顶端生出,有 8 ~ 15 cm长的柄。质柔软,难折断。气微,味淡。 |
|||
|栽培='''生物学特性''' |
|||
|成分=同属植物'''钝头瓶尔小草'''根含半胱氨酸和鸟氨酸等<sup>[1]</sup>。<br/>地上部分含丙氨酸,精氨酸,二氨基丁酸,谷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sup>[2]</sup>。<br/>'''狭叶瓶尔小草'''含二酯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sup>[3]</sup>。 |
|||
: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不宜栽培。 |
|||
|药性=[[苦]]、[[甘]] ,[[微寒]]。归[[肝经]]。<br/>1.《[[草木便方]]》:苦,入厥阴。<br/>2.《[[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br/>3.《[[陕西中草药]]》:味甘、辛,性凉,有小毒。 |
|||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主治痈肿疮毒,[[疥疮]],[[痔疮]],毒蛇咬伤,烧烫伤,跌打损伤,[[小儿疳积]]。<br/>1.《[[草木便方]]》:清热毒,除风热。治肾囊肿痛,疔肿恶毒,胸腹宿血,蛇毒。<br/>2.《[[分类草药性]]》:治痒子,消诸疮毒,跌打损伤,肿毒。<br/>3.《[[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清热解毒,活血通瘀。用于湿热毒疮,[[疥疮]],跌打损伤,烧烫伤,[[痔疮]]等。 |
|||
'''繁殖方法''' |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
: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
|||
|选方=1.治[[疖肿]]、[[疔疮]]:[[一支箭]]、[[五爪龙]]各适量。共捣烂外敷。(《[[恩施中草药手册]]》)<br/>2.治[[乳痈]]:[[一支箭]]、[[蒲公英]]各适量,共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br/>3.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一支箭]]60g,[[峨参]]60g,[[大血藤]]60g,[[红牛膝]]60g,泡酒。每服15g。《[[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br/>4.治[[小儿疳积]]:[[一支箭]]15g,[[使君子]]9g,[[鸡内金]]9g。水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
|||
:#'''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cm,穴播穴距30cm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cm,播后浇水,约经15d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
|||
<includeonly>|摘录=《[[中药大辞典/一支箭|中药大辞典]]》第二版</includeonly> |
|||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cm,按株距30cm裁植,裁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
|||
'''田间管理''' |
|||
:苗期和生长初期应适当浇水,苗高6~8 cm后,返青前每亩施厩肥1500~2000kg。 |
|||
|采收加工=8~10月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
|||
|药材='''麻黄''' '''''Herba Ephedrae''''' |
|||
#'''草麻黄''' 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 |
|||
#'''中麻黄''' 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 |
|||
#'''木贼麻黄''' 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
|||
'''性状''' |
|||
#'''草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 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 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简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
|||
#'''中麻黄''' 多分枝,直径1. 5~3 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 cm,膜质鳞叶长2~3 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
|||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直径 1~1. 5 mm,无粗糙感。节间长1. 5~3 cm。膜质鳞叶长1~2 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
|||
'''鉴别''' |
|||
:'''茎横切面''' |
|||
:#'''草麻黄''' 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气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非木化。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外韧型,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木质部呈三角状。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
|||
:#'''中麻黄''' 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
|||
:#'''木贼麻黄''' 维管束 8~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无环髓纤维。 |
|||
:'''粉末特征''' |
|||
::草麻黄粉末淡棕色。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外壁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厚约18μM1。.气孔特异,长圆形,侧面观保卫细胞似电话简状,两端特厚。皮层纤维细长,直径10~24μm,壁极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满砂.晶,形成嵌晶纤维。螺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15 μm,导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穿孔,为麻黄式穿孔板。此外,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细小簇晶、色素块、石细胞等。 |
|||
:'''薄层色谱''' |
|||
::取本品粉末1g,加浓氨试液数滴,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充分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 : 5 : 0. 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千,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C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
|||
'''品质标质'''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本品含盐酸麻黄碱(C1o Hs NO. HCI) ,不得少于1. 0%。 |
|||
|成分=1. '''草麻黄''' |
|||
:地上部分含有麻黄生物碱类:左旋麻黄碱(ephedrine) ,右旋伪麻黄碱( pseudoephedrine) ,左旋去甲基麻黄碱(norephedrine),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norpseud-oephedrine) ,左旋甲基麻黄碱( methylephedrine) ,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 methylpseudoephedrine) ,0-苯甲酰-L-(+)-伪麻黄碱CO-benzoyl-L(十)-pseudoephedrine)1。靖唑酮类生物碱:麻黄询唑酮(ephedroxane)[2]。含32种挥发油成分:a, a,4-三甲基-3-环已烯-甲醇(a, a, 4-trimethyl-3-cyclohexen- 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 ,对甲基-2-烯-7-醇(p -methyl-2-en-7-ol) ,左旋-a -松油醇( a -terpineol)和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3. 4]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索(apigenin) ,小麦黄素(tricin) ,山柰酚( kaempferol),芹菜素-5-鼠李糖苷(api-genin- 5-rhamnoside) ,蜀葵苷元(herbacetin) , 3-甲氧基蜀葵(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sup>[3]</sup>。苷元(3-methoxyherbacetin)及山柰酚鼠李糖苷( kaempferol rhamnoside)[5] |
|||
2. '''中麻黄''' |
|||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成分: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右旋甲基伪麻黄碱[6]。还含麻黄靖唑酮[c] |
|||
3. '''木贼麻黄''' |
|||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类成分: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右旋甲基伪麻黄碱[6]。靖唑酮类生物碱:麻黄靖唑酮[2。挥发油成分: 6, 10,14-三甲基十五碳-2-酮(6,10, 14-trimethyl-2 pentadecanone), 3, 7, 11, 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 7, 11, 15-tetramethy- 2 -hexadecen-1-ol) ,十八碳酸甲酯(oc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2, 3,5,6-四甲基吡嗪[3,4]。黄酮醇苷成分:4', 5, 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4', 5, 7-trihydro-xy-8- methoxyflavonol-3-O-β -D -glucopyranoside)t。酚酸类:苯甲酸(benzoic acid) ,对羟基苯甲酸( p-hydroxybenzoicacid) ,桂皮酸(cinnamic acid) ,对香豆酸( p-coumar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及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8]。 |
|||
|药理=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
:麻黄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其水提物经麻醉犬十二指肠给药或静注,均可使血压和心搏数升高,升压反应可产生快速耐受性[1]。麻黄在猫肺叶血管实验中显示出由a-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加压反应[2。服用麻黄粉,对正常血压的健康志愿者能增加心率,对血压作用变化不恒定[3]。 |
|||
2. '''平喘祛痰、镇咳作用''' |
|||
:豚鼠腹腔注射麻黄挥发油能,延长组胺致喘的时间们。麻黄水溶性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镇咳作用[1。但麻黄挥发油对小鼠的氨水喷雾引咳无明显作用[4。小鼠灌胃给予麻黄挥发油有提高气管排泌酚红的作用[4]。 |
|||
3. '''发汗、利尿作用''' |
|||
: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其足底部的水分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用左旋麻黄碱给猫静注可使其后肢足跖放散的水分增加。大鼠口服麻黄碱或者口服左旋甲基麻黄碱可促使足底发汗[0]。麻黄碱虽不能诱发人体出汗,但当人处于温热环境中,用麻黄碱汗腺分泌确可增加和加快5,6]。麻醉犬静注右旋伪麻黄碱尿量可增加;家兔静注亦可见尿量明显增加,但当剂量过大,尿量反见减少[5, 6] |
|||
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
: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在卵蛋白致敏豚鼠的肺切片实验中有抗过敏作用。两种提取物有抑制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的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介质的作用口。麻黄水提性成分在人、猪、豚鼠、大鼠和家兔试验中抑制经典补体途径,该补体抑制成分还抑制旁路途径等门]。麻黄不同分离成分中筛选出的麻黄-9905灌胃能减轻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使胸腺萎缩,调整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的失调,对小鼠的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8]。 |
|||
5. '''抗炎作用''' |
|||
:甲醇提取物能减少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膜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鸡胚尿囊膜肉芽组织的形成。水提取物灌胃,抑制右旋糖酐和角叉菜胶所致的浮肿[1]。小鼠和大鼠分别腹腔注射异麻黄碱,能抑制小鼠的巴豆油性耳肿胀、大鼠的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和甲醛性足跖肿及大鼠棉球肉芽肿[9]。 |
|||
6. '''解热作用''' |
|||
: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松油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10]。 |
|||
7. '''对神经及神经肌肉传递的影响''' |
|||
:麻黄的水溶性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可出现自发运动亢进,还能使大鼠的皮质和海马回持续出现低振幅快波的觉醒脑波叮。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可增强重症肌无力患者离体肋间肌的肌张力[11] ,但却抑制正常人的神经传递。低浓度麻黄可拮抗高钾去极化所引起的神经肌肉麻痹,低浓度对刺激大鼠膈神经所致膈肌收缩有短暂的兴奋作用,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2]。 |
|||
8. '''抗肿瘤抗突变作用''' |
|||
:麻黄水溶性组分体外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和Br6Fno黑素瘤细胞侵入基质膜。水溶性组分抑制接种Br6F1o黑素瘤细胞的BDF1小鼠肿瘤生长[13]。麻黄水提物体外对苯并芘、1, 6-二硝基芘等诱导的突变有抑制作用[14]。 |
|||
9. '''其他作用''' |
|||
:麻黄干浸膏溶液给小鼠自由饮用,能降低腺嘌呤诱发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中尿素氮、肌酐、甲基胍,纠正高磷低钙血症,改善肾功能[15]。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念珠菌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麻黄水提物和醇提物灌胃能降低小鼠体重[8] ,现国外常用于减肥食品添加成分。麻黄可促进正常大鼠附睾处脂肪细胞由葡萄糖转化的脂肪合成,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的脂肪分解作用。该作用不是由麻黄碱所致,其作用机制与胰岛素有类同之处[16]。麻黄水煎液给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灌胃,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其血液流变性[17]。麻黄碱引起家兔阴茎肌条收缩,持续数小时。麻黄碱削弱电场刺激引起的收缩。长期使用麻黄碱可能耗尽交感神经末端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阴茎异常勃起[18]。麻黄甲醇提取物体外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19]。大鼠灌胃麻黄提取物在FR2o.训练程序中显示出类似d-去氧麻黄碱的加强分辨能力的作用[20]。麻黄抑制由5-羟色氨酸引起的小鼠腹泻[2]麻黄、麻黄生物碱、L-麻黄碱都能促进链脲菌素性糖尿病模型小鼠萎缩的胰岛再生,纠正血糖过高[22]。从麻黄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抑制邻苯三酚的自氧化,有清除自由基作用[23]。 |
|||
'''毒性''' |
|||
:'''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能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紫绀。用麻黄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可见眼眶出血、眼球突出,有人认为是麻黄内的中性物质协同所引起[5]。麻黄制剂的细胞毒性与其中的麻黄碱含量不完全一致,提取物中含有其他毒性物质。研磨能增加提取物毒性。提取物对神经2a细胞相对敏感,提示麻黄毒性作用于神经细胞。全草煮沸2h能提高麻黄提取物中的麻黄碱转变为毒素[24]。 |
|||
|炮制=1. '''麻黄''' |
|||
: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木质茎及残根,洗净,微润后切段,干燥。生品发散力强,适于风寒表实证及风水浮肿 |
|||
2. '''蜜麻黄''' |
|||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100 kg,用炼蜜20 kg。蜜麻黄发散力较弱,长于止咳平喘,多用于表证较轻而喘咳重的患者。 |
|||
3. '''麻黄绒''' |
|||
:取净麻黄段,碾成绒,筛去粉末。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体虚者患风寒感冒或咳喘。 |
|||
4. '''蜜麻黄绒''' |
|||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麻黄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麻黄绒100 kg,用炼蜜30kg。蜜麻黄绒作用极其缓和。 |
|||
5. '''炒麻黄''' |
|||
:取麻黄段,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
|||
6. '''生姜、甘草制麻黄''' |
|||
:取甘草、生姜煎汤,煎至味出,趁热浸泡麻黄段,浸后晒干。每麻黄段100 kg,用生姜6 kg,甘草6 kg。 |
|||
'''饮片性状''' |
|||
:麻黄呈圆柱形小段,表面黄绿色,粗糙,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质脆。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味微苦、涩。蜜麻黄表面颜色加深,微有光泽,有焦香气,味微甜。麻黄绒呈松散之绒状,黄绿色。蜜麻黄绒呈松散黏结纤维状,深黄色,气焦香,味微甜。炒麻黄呈褐黄色微焦。生姜、甘草制麻黄颜色加深,有微弱的姜气和苦甜味。 |
|||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蜜麻黄、蜜麻黄绒、生姜甘草制麻黄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
|||
1.《[[本经]]》:味苦,温。 |
|||
2.《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 |
|||
3.《[[别录]]》:“微温。 |
|||
4.《[[药性论]]》:味甘,平。 |
|||
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
|||
6.《[[珍珠囊]]》:苦、甘。阴中之阳。人手太阴。 |
|||
7.《[[汤液本草]]》:气温,味苦甘而苦。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
|||
8.《[[纲目]]》: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 |
|||
9.《[[本草求原]]》:气温入肝,味苦人心,轻清入肺。 |
|||
10.《[[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经。 |
|||
|功用主治=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
|||
1.《[[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癃坚积聚。 |
|||
2.《[[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
|||
3.《[[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温疟,治温疫。 |
|||
4.《[[日华子]]》:“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癥痕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
|||
5.《[[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
|||
6.《[[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
|||
7.《[[本草蒙筌]]》:“劫咳逆、痿痹。 |
|||
8.《[[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
|||
9.《[[医林纂要]]》:“补肝,行水液,泻肺,降逆气,行彻肌表,故以为足太阳经之药。” |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人丸、散。外用:研末嚙鼻或研末敷。 |
|||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
|||
|宜忌=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
|||
1.《[[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
|||
2.《[[雷公炮炙论]]》: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 |
|||
3.《[[本草经集注]]》:“恶辛夷、石韦。” |
|||
4. [[李东垣]]:“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不可不禁”(引自《[[纲目]]》) |
|||
5.《[[纲目]]》:“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 |
|||
6.《[[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盜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
|||
7.《[[药性通考]]》:“吐血之人忌用,气虚体弱之人并孕妇忌用。” |
|||
|选方=1.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
|||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 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伤寒论》麻黄汤) |
|||
2.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br/>麻黄二两(去 .节),细辛二两,附子-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日三服。(《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
|||
3.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br/>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
|||
4. '''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br/>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
5. '''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br/>射干十 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
|||
6.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br/>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 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三温三服。(《金匮要略》越婢汤) |
|||
7. '''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者'''<br/>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
|||
8. '''治水气病,皮水无汗者'''<br/>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
|||
9.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br/>麻黄(去 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
10.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br/>麻黄三十铢, 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上五味吹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千金方)引张仲景三黄汤) |
|||
11. '''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br/>麻黄五两(去根节 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
|||
12.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br/>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洙,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
13.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br/>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醇酒汤) |
|||
14. '''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br/>半夏、麻黄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br/>15. '''治疥疮''' 猪油四两 ,斑蝥三个,麻黄五钱,蓖麻子(去壳研烂)-百粒,大枫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 医学心悟》麻黄膏) |
|||
16. '''治酒皶鼻'''<br/>麻黄 、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将药人酒内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饮3~5杯。(《 医宗金鉴》麻黄宣肺酒) |
|||
17. '''治眼目偏痛及头风'''<br/>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之。(《普济方》如圣散) |
|||
|临床报道=1. '''治疗咳嗽''' |
|||
:用麻黄膏外用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取麻油1 850 g,铅丹500 g。麻油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放人油中搅拌均匀,再次炼熬黏稠即为膏基。继用70%麻黄粉,30%白胡椒粉,混合均匀,在每份膏基上放上一小药匙(0.1 g),趁热合拢备用。治疗时将此膏药烘热,贴于患儿肺俞穴。咳喘甚或年龄稍大患儿可贴两侧肺俞穴,每日换药1次;症情轻或幼儿可贴一侧或2 d换药1次。结果:治愈235例,好转4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6.2%。其中3d内治愈164例;5d内治愈56例,好转17例;1星期内治愈15例,好转25例;1星期后未愈11例。 |
|||
2. '''治疗小儿腹泻'''<br/>以麻黄2~4 g,前胡4~8 g,水煎后少加白糖顿服,每日1剂。观察138例,治愈126例,占91.3%,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能由宣肺利水而取效[2] |
|||
3. '''治疗小儿遗尿'''<br/>每晚睡前取生麻黄(5~7 岁3g, 8~15岁6g, 15岁以上10g),水煎1次,去上沫顿服。一般服药1~3次,见效,连服1个月,停药观察3个月,无反复者为痊愈。治疗遗尿患儿30例,全部治愈,有效率100%[3] |
|||
|各家论述=1.《[[纲目]]》引[[李东垣]]:“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
|||
2.《[[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
|||
3.《[[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附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人。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喷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
|||
4.《[[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可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第一要药 ,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人,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
|||
5.《[[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
|||
6.《[[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胸,为亡阳症。” |
|||
7.《[[衷中参西录]]》:“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暧,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可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增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
|||
8.《[[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祛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金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
|||
<includeonly>|摘录=《[[中药大辞典/麻黄|中药大辞典]]》第二版</includeonly> |
|||
}} |
}} |
||
2022年11月30日 (三) 23:08的最新版本
本输入语言错误近期正在扩充或大幅编辑。 若本输入语言错误已数日无大修改,请移除本模板。 致添加本模板的编者:如须在短时间内大幅修改,请务必在编辑期间用 {{inuse}} 或{{inuse2}} 来取代本模板。本输入语言错误由入我相思门(贡献·日志)于23个月前最后编辑。 |
《中药大辞典》:麻黄
拼音 | má huáng |
异名 | 龙沙(《本经》),狗骨(《广雅》),卑相、卑盐(《别录》)。 |
出处 | 《本经》。 |
基原 | 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原植物 | 1.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中国植物图谱》)。
2. 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x C. A. Mey.
3. 木贼麻黄 E.equisetina Bge.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繁殖方法
田间管理
|
采收加工 | 8~10月间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
药材 | 麻黄 Herba Ephedrae
性状
鉴别
品质标质
|
成分 | 1. 草麻黄
2. 中麻黄
3. 木贼麻黄
|
药理 |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 平喘祛痰、镇咳作用
3. 发汗、利尿作用
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 抗炎作用
6. 解热作用
7. 对神经及神经肌肉传递的影响
8. 抗肿瘤抗突变作用
9. 其他作用
毒性
|
炮制 | 1. 麻黄
2. 蜜麻黄
3. 麻黄绒
4. 蜜麻黄绒
5. 炒麻黄
6. 生姜、甘草制麻黄
饮片性状
|
药性 |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1.《本经》:味苦,温。 2.《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 3.《别录》:“微温。 4.《药性论》:味甘,平。 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6.《珍珠囊》:苦、甘。阴中之阳。人手太阴。 7.《汤液本草》:气温,味苦甘而苦。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8.《纲目》: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 9.《本草求原》:气温入肝,味苦人心,轻清入肺。 10.《药品化义》:入肺、大肠、包络、膀胱经。 |
功用主治 |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风疹瘙痒,阴疽痰核。
1.《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癃坚积聚。 2.《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3.《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温疟,治温疫。 4.《日华子》:“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癥痕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5.《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6.《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7.《本草蒙筌》:“劫咳逆、痿痹。 8.《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9.《医林纂要》:“补肝,行水液,泻肺,降逆气,行彻肌表,故以为足太阳经之药。”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10g;或人丸、散。外用:研末嚙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蜜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
宜忌 | 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1.《别录》:不可多服,令人虚。 2.《雷公炮炙论》: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 3.《本草经集注》:“恶辛夷、石韦。” 4. 李东垣:“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不可不禁”(引自《纲目》) 5.《纲目》:“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 6.《本草经疏》:“表虚自汗,阴虚盜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7.《药性通考》:“吐血之人忌用,气虚体弱之人并孕妇忌用。” |
选方 | 1.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3.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 4. 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5. 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6.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7. 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者 8. 治水气病,皮水无汗者 9.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10.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 11. 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12.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13.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14. 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 16. 治酒皶鼻 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之。(《普济方》如圣散) |
临床报道 | 1. 治疗咳嗽
2. 治疗小儿腹泻 每晚睡前取生麻黄(5~7 岁3g, 8~15岁6g, 15岁以上10g),水煎1次,去上沫顿服。一般服药1~3次,见效,连服1个月,停药观察3个月,无反复者为痊愈。治疗遗尿患儿30例,全部治愈,有效率100%[3] |
各家论述 | 1.《纲目》引李东垣:“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2.《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3.《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附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人。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喷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4.《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可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第一要药 ,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人,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5.《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6.《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胸,为亡阳症。” 7.《衷中参西录》:“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暧,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可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增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8.《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祛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灼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燔,新凉外束,干咳嗌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金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