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标签:回退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 |||
第2行: | 第2行: | ||
|书名=《金匮要略》 |
|书名=《金匮要略》 |
||
|图片=赵开美本金匮要略.jpg |
|图片=赵开美本金匮要略.jpg |
||
|图片说明=赵开美本《金匮要略》 |
|图片说明=[[赵开美]]本《[[金匮要略]]》 |
||
|作者=[[张仲景]] |
|作者=[[张仲景]] |
||
|别名=《[[金匮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新编金匮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 |
|别名=《[[金匮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新编金匮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 |
||
|类型=[[:分类:金匮要略本文|金匮要略本文]] |
|类型=[[:分类:金匮要略本文|金匮要略本文]] |
||
|成书年代=[[东汉]] |
|成书年代=[[东汉]] |
||
|卷数=三卷 |
|卷数=三卷 |
||
|篇数=二十五篇 |
|||
|版本=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br>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br>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br>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br>日本仿明俞桥本<br>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br>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版本=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br>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br>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br>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br>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br>日本仿明俞桥本<br>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br>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
}} |
}} |
||
'''《金匮要略》'''三卷。简称'''《金匮》'''。[[汉]]·[[张仲景]]撰著,[[晋]]·[[王叔和]]编次,[[宋]]·[[林亿]]等校订。《[[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
'''《金匮要略》'''三卷,分二十五篇。简称'''《金匮》'''。[[汉]]·[[张仲景]]撰著,[[晋]]·[[王叔和]]编次,[[宋]]·[[林亿]]等校订。《[[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ref>徐成贺.《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J].国医论坛,1998(02):1-3.</ref>,[[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治疗杂病之第一书”。《金匮要略》传世各本存在多种书名,如《[[新编金匮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等,今通称《[[金匮要略]]》。其中[[吴迁]]本的书名《[[金匮要略方]]》比较符合历史记载,应当是北宋官刻原书名<ref>付阳,张承坤,沈澍农,顾培杏.《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探究[J].中医学报,2021,36(03):671-675.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3.140.</ref>。 |
||
==简介== |
==简介== |
||
[[File:新编金匮方论.jpg|right|thumb| |
[[File:新编金匮方论.jpg|right|thumb|260px|[[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File:吴迁本金匮要略.jpg|right|thumb|260px|[[吴迁]]本《[[金匮要略方]]》]]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因兵燹,书多散佚。至西晋,[[王叔和]]曾作搜集、编次,历唐至宋,卷帙和内容已非原貌。后人仅见《[[伤寒论]]》十卷,杂病六卷已佚,但其中许多内容记载于《[[脉经]]》,部分内容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所引用。 |
||
现行之《[[金匮要略]]》,不见于《隋志》、《旧唐志》、《新唐志》,而见于《宋志》。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伤寒杂病论]]》之节本。一经发现,即“录而传之士流",且“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显然,《[[金匮玉函要略方]]》可能就是《[[伤寒杂病论]]》。学者们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名是六朝人所为,因为六朝之人极为珍爱仲景书,名之曰“金匮玉函”,以示珍贵、重要。而“要略”二字似乎提示业已经过删节。 |
|||
嘉祐二年(1057年),官府专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校正古医籍,陆续刊行。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林亿]]等奉敕命校正《金匮玉函要略方》,因《[[伤寒论]]》已有[[王叔和]]编次本,故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之上卷删去,仅留中、下卷,又以下卷方剂分列诸证之下,遂编为上、中、下三卷。并采它书所载的仲景方与后世效方,分类附载于每篇之末,以广其法,从而自成一书,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ref name="q1">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89.</ref>。这就是著名的大字本。由于刊印后须呈献给宋英宗检阅,因而字体较大,以此得名。从此《[[金匮要略方论]]》便成定本,为后世各种版本的祖本。由于大字本部帙较钜而价昂,传播不易,因而绍圣元年(1094),国子监又奉敕“重行校对”,于绍圣三年(1096年)刊行了此书的“小字本”,用广普及。南宋以降,大小字本均告亡佚<ref>段逸山,邹西礼.明抄北宋小字本《金匮要略方》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0(2):1-5</ref>。 |
|||
林亿、孙奇对《[[金匮玉函要略方]]》进行了校定,并对原书在段落结构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改动。原书论在前,方在后,林亿等人将方剂逐一移到相应的病证条文之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林亿等人“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就是将散落在其他诸家著作中的[[张仲景]]方辑录出来,按病证逐一附于各篇之后。 |
|||
==内容== |
==内容== |
||
第19行: | 第26行: | ||
==影响评价== |
==影响评价== |
||
全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总结了东汉以前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世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徐灵胎]]评曰:“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确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真乃医方之经也。”被公认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方书之祖"。书中如[[小建中汤]]、[[鳖甲煎 |
全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总结了东汉以前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世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徐灵胎]]评曰:“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确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真乃医方之经也。”被公认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方书之祖"。书中如[[小建中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酸枣汤]]、[[麦门冬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丸]]、[[大黄牡丹汤]]、[[温经汤]]等,皆为历来医家所常用,为治疗杂病的典范<ref name="q1" />。 |
||
==流传版本== |
==流传版本== |
||
⚫ | 据调查含日本版在内,《[[金匮要略]]》现存版本包括重印、影印及全书中所收本在内超过60种。目前进一步发现了与原系统完全不同的[[吴迁]]本,但未见李氏朝鲜及越南王朝时代的版本。无论《[[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均不存。现存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 (赵开美)|仲景全书]]》)、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日本仿明俞桥本等多种版本。通行本为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
《金匮要略》前身为《金匮玉函要略方》,是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三卷蠹简,由林亿等宋臣重新编次整理成书,并于北宋治平三年( 1066)和绍圣三年( 1096 )先后刊行了大字本与小字本。 |
|||
⚫ | |||
大字本指北宋政府以献给皇帝方式而刊行之书,因每一字大如硬币得称。其大小约相当于B4开大型本,大字经文1叶仅刻400字左右,故1册书叶数较多,版木数及纸量亦多,可理解为供政府使用的高价豪华本。若属民间所需医书,则为略小于B5开、1叶近600字的廉价小字本,系由政府相关机构在大字本完成之后刻印出版,也有复刻于南宋者。无论《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均不存。古版现存的元明5版为大字本系统,吴迁本属小字本系统。即除吴迁本之外,既往使用的《金匮要略》诸版本均属大字本系统。 |
|||
#'''大字本系统''': |
#'''大字本系统''': |
||
##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版《[[新编金匮方论]]》 |
|||
##'''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版《[[新编金匮方论]]》''':此版3卷,缀为2册,第1册有邓珍序2叶、宋臣序(后付小序)1页,目录20页,卷上29页,第2册卷中26页,卷下20页。既往其存不明,此本由日本学者真柳诚调査发现唯一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据邓珍序可知,出身于福建南平的邓珍从位于邻地的江西抚洲丘氏处得到了当时久未通行的《金匮方论》,并加以刊行。原序作于元·后至元六年(1340),但北京大学藏本卷上第3、4叶匡郭略大,字体显示为明·嘉靖间新安修刻,可能是因原版木破损后又新雕而成。如实表述则该本为元·后至元六年序刊、明·嘉靖间修刻重印本。 |
|||
⚫ | |||
##'''明·无名氏版''':江户后期为多纪元简所藏,之后未见收藏记录。真柳诚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种日本明治前期影抄本,是以多纪本为底本(缺下卷);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另外传承刊本一种。此版较忠实于邓珍版,稍存宋版之态,其字体及版式显示明嘉靖间流行特征。根据其版式和字体,断为嘉靖时所刊。因刊者不详,故称其为明无名氏版。此版乍一看字体为宋版,其处方目录排列与邓珍版一致,但误字、俗字、脱文为诸版中最甚,仅可作为文献研究、校勘考证之参考依据。 |
|||
##明·嘉靖丙申年(1536)[[俞桥]]版《[[新编金匮要略方论]]》 |
|||
##'''明·嘉靖(1536)俞桥版'''此本有明·俞桥刊行识语,但未记年代。另俞桥撰有《广嗣要语》,刊行跋文为嘉靖丙申(1536)年,其版字体与俞桥本酷似,当出自同一组刻工之手,故推测俞桥本也刊行于1536年前后。俞桥版在具有邓珍版特征同时,也与无名氏本相似,有许多误字、脱文,只适于文献研究及校勘。俞桥版192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收录,1932年上海事变时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大部藏书被日军烧毁,故现藏不明。 |
|||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版《[[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
|||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版''':此版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徐镕校合古本和新本而成,1598年吴勉学校刊,1601年编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后者所收书籍多次重印、修刻出版单行本,故多有现存。近代影印本收入1935年所刊《四部丛刊正编》。另外,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有多种以此为据的影印本及活字本,非常普及。多纪元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辑义》及山田业广《金匮要略集注》也将其作为主要底本。仅览此版见存有宋版旧风,文意不通字句亦较少,但若与前述3版校异,便多处可见部分字句文意过通。分析相异之处发现,徐镕校合时应用底本为邓珍版和无名氏版,他在参照两版的同时又望文生义,并有恣意校正而向宋版旧态靠拢修正之倾向,原书中还有不少误刻之处。本版虽流布较广,但无论研究内容还是作为校勘底本均不适合。 |
|||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版《[[金匮要略方论]]》 |
|||
##'''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版''':明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刊了《仲景全书》,其中一书为本版。此版是明版中唯一附有邓珍序者,故底本为何甚明。若细比较书中字句,又见部分特征与无名氏版一致,故当为同时参照。赵本几乎忠实地沿袭两版原字句,误刻亦少。部分字句赵开美予以改变并加有个人判断,但不似徐镕有意而为。可以说赵本完全失去了邓珍版、无名氏版所保存的宋版旧态,故仅适用于文献学研究及与邓珍版本校勘对比。需要说明的是,赵氏后来对《仲景全书》中的《宋板伤寒论》3处误字修刻而重印,因此赵本《宋板伤寒论》有第一和第二版两种。另日本江户时期出版有《仲景全书》,中国清末民国初据江户版也出版有《仲景全书》,二者均与赵本有较大出入,不可与之混为一谈。 |
|||
#'''小字本系统''' |
#'''小字本系统''' |
||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 |
|||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此写本3卷,缀为2冊,第一后补副纸1页、扉纸1页、序1页、卷上30页,第二冊卷中31页、卷下19页、牒文1页、识语1页。无明显缺笔等避讳,版心未见刻工名。全书有小朱读点,上栏中贴有出自同一笔迹的朱笔付笺33片,系判断误字、脱文等所记,此付笺与本文书写明显为不同手笔。可知它们是后人参考通行本而作之,因其判断内容基本没有参考价值。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3卷为唯一现存的北宋政府小字本系统,与目前通行的《金匮要略》诸版比较,吴迁本书写方式、结构、字句等有很大差异,完全属于另一系统。吴迁本浓厚地保存了北宋小字本旧态、系独一无二的善本。 |
|||
⚫ | |||
⚫ | |||
含日本版在内,《金匮要略》现存版本包括重印、影印及全书中所收本在内超过60种。目前进一步发现了与原系统完全不同的吴迁本,但未见李氏朝鲜及越南王朝时代的版本。 |
|||
⚫ | |||
⚫ | 有研究认为[[邓珍]]本对《[[金匮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修改,属于元代民间重编本。因此,[[邓珍]]本及其衍生的各传本都已失去宋版原貌,不应再继续称之为大字本系统。亦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宋修《[[金匮要略]]》大字本和小字本有重大的文本差别,因而[[吴迁]]小字本与[[邓珍]]本的诸多差别其实不能视为小字本和大字本的差别;同理,也就不宜继续以大、小字本来区分《[[金匮要略]]》的版本,建议今后以官刻本、新编本概括之。官刻本系统现存仅[[吴迁]]本,新编本系统则包括以[[邓珍]]本为代表的多个传本<ref>张承坤,赵雅琛,沈澍农.《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对比研究[J].中医药文化,2019,0(1):88-96</ref>。 |
||
==全文阅读== |
==全文阅读== |
||
* [[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 |
|||
* 点击链接可以跳转至相应页面。 |
|||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 |
|||
* [[仲景全书 (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 |
|||
{{新编金匮方论目录}} |
|||
⚫ | |||
{{金匮要略方目录}} |
|||
==参考资料== |
==参考资料==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2024年7月22日 (一) 23:31的最新版本
《金匮要略》 | |
---|---|
基本信息 | |
别名 | 《金匮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新编金匮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 |
作者 | 张仲景 |
类型 | 金匮要略本文 |
成书年代 | 东汉 |
篇卷数 | 篇数:二十五篇 卷数:三卷 |
版本 | 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 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 日本仿明俞桥本 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金匮要略》三卷,分二十五篇。简称《金匮》。汉·张仲景撰著,晋·王叔和编次,宋·林亿等校订。《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1],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治疗杂病之第一书”。《金匮要略》传世各本存在多种书名,如《新编金匮方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等,今通称《金匮要略》。其中吴迁本的书名《金匮要略方》比较符合历史记载,应当是北宋官刻原书名[2]。
简介
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因兵燹,书多散佚。至西晋,王叔和曾作搜集、编次,历唐至宋,卷帙和内容已非原貌。后人仅见《伤寒论》十卷,杂病六卷已佚,但其中许多内容记载于《脉经》,部分内容为《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所引用。
现行之《金匮要略》,不见于《隋志》、《旧唐志》、《新唐志》,而见于《宋志》。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伤寒杂病论》之节本。一经发现,即“录而传之士流",且“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显然,《金匮玉函要略方》可能就是《伤寒杂病论》。学者们认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名是六朝人所为,因为六朝之人极为珍爱仲景书,名之曰“金匮玉函”,以示珍贵、重要。而“要略”二字似乎提示业已经过删节。
嘉祐二年(1057年),官府专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校正古医籍,陆续刊行。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林亿等奉敕命校正《金匮玉函要略方》,因《伤寒论》已有王叔和编次本,故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之上卷删去,仅留中、下卷,又以下卷方剂分列诸证之下,遂编为上、中、下三卷。并采它书所载的仲景方与后世效方,分类附载于每篇之末,以广其法,从而自成一书,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3]。这就是著名的大字本。由于刊印后须呈献给宋英宗检阅,因而字体较大,以此得名。从此《金匮要略方论》便成定本,为后世各种版本的祖本。由于大字本部帙较钜而价昂,传播不易,因而绍圣元年(1094),国子监又奉敕“重行校对”,于绍圣三年(1096年)刊行了此书的“小字本”,用广普及。南宋以降,大小字本均告亡佚[4]。
林亿、孙奇对《金匮玉函要略方》进行了校定,并对原书在段落结构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改动。原书论在前,方在后,林亿等人将方剂逐一移到相应的病证条文之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林亿等人“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就是将散落在其他诸家著作中的张仲景方辑录出来,按病证逐一附于各篇之后。
内容
全书共分三卷,二十五篇。按病分篇,如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自第一至十篇为上卷,第十一至十九篇为中卷,第二十至二十五篇为下卷。其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为全书总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诊断、预防、治疗作原则性的指示,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至十七篇为内科疾病,包括中风、虚劳、胸痹、痰饮、黄疸、水气等三十多种病证的辨证论治;第十八篇论述肠痈等外科疾病;第十九篇讨论阴狐疝气、蛔虫等病;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恶阻、腹痛、脏躁等妇产科病证二十多种;末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共载六百零八节条文,所及病证六十余种,方剂二百六十二首。
影响评价
全书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总结了东汉以前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世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徐灵胎评曰:“其论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其脉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其治病无不精确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真乃医方之经也。”被公认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方书之祖"。书中如小建中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酸枣汤、麦门冬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丸、大黄牡丹汤、温经汤等,皆为历来医家所常用,为治疗杂病的典范[3]。
流传版本
据调查含日本版在内,《金匮要略》现存版本包括重印、影印及全书中所收本在内超过60种。目前进一步发现了与原系统完全不同的吴迁本,但未见李氏朝鲜及越南王朝时代的版本。无论《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均不存。现存元后至元六年(1340)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吴迁本《金匮要略方》、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徐镕本(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本(见《仲景全书》)、明嘉靖年间(1522-1566)俞桥本、日本仿明俞桥本等多种版本。通行本为1955年、196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关于《金匮要略》的版本分类,学界一般认为:大字本系统以邓珍本为代表,同时包括无名氏本、俞桥本、徐镕本、赵开美本等多个后传本,传世数量较多;小字本系统则仅有吴迁本传世。邓珍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是现存刊刻时间最早的《金匮要略》传本,也被普遍认为是大字本系统诸本的祖本,该本卷上第三、四页为明代修刻。吴迁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吴迁据祝均实所藏古本抄写而成,为现存唯一小字本《金匮要略》。
- 大字本系统:
- 小字本系统
有研究认为邓珍本对《金匮要略》官刻做了全方位修改,属于元代民间重编本。因此,邓珍本及其衍生的各传本都已失去宋版原貌,不应再继续称之为大字本系统。亦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宋修《金匮要略》大字本和小字本有重大的文本差别,因而吴迁小字本与邓珍本的诸多差别其实不能视为小字本和大字本的差别;同理,也就不宜继续以大、小字本来区分《金匮要略》的版本,建议今后以官刻本、新编本概括之。官刻本系统现存仅吴迁本,新编本系统则包括以邓珍本为代表的多个传本[5]。
全文阅读
参考资料
- ↑ 徐成贺.《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J].国医论坛,1998(02):1-3.
- ↑ 付阳,张承坤,沈澍农,顾培杏.《金匮要略》北宋官刻原貌探究[J].中医学报,2021,36(03):671-675.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1.03.140.
- ↑ 3.0 3.1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89.
- ↑ 段逸山,邹西礼.明抄北宋小字本《金匮要略方》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10(2):1-5
- ↑ 张承坤,赵雅琛,沈澍农.《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对比研究[J].中医药文化,2019,0(1):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