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2行: | 第2行: | ||
|后缀尊称=医学家 |
|后缀尊称=医学家 |
||
|姓名 =王好古 |
|姓名 =王好古 |
||
|拼音= |
|拼音=Wáng Hàogǔ |
||
|图片=File:王好古.png |
|||
|图像说明=王好古概念图 |
|||
|姓=王 |
|||
|名=好古 |
|||
|表字 =进之 |
|表字 =进之 |
||
|别号 =汝庄、海藏老人 |
|别号 =汝庄、海藏老人 |
||
第21行: | 第25行: | ||
}} |
}} |
||
'''王好古'''(约1162—1249)<ref name=赵有臣1>[1]赵有臣.王好古生卒年及生平略考[J].中医药文化 |
'''王好古'''(约1162—1249)<ref name=赵有臣1>[1]赵有臣.王好古生卒年及生平略考[J].中医药文化,1993,(04):32-34.</ref>,字进之,号汝庄,晚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医学家。王好古从师于[[李东垣]],尽得其传,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易水学派]]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
==生平经历== |
==生平经历== |
||
第29行: | 第33行: | ||
'''一、创立阴证学说''' |
'''一、创立阴证学说''' |
||
所谓“阴证”即《[[伤寒论]]》中的三阴证(少阴、太阴、厥阴证)。王氏在临证实践中认识到“ |
所谓“阴证”即《[[伤寒论]]》中的三阴证(少阴、太阴、厥阴证)。王氏在临证实践中认识到“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阴证咯例·序]]》)。他担心医生误诊误治、贻患病家,便从“救物利生”的道德观念出发,“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掇其精要,附以己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创立了[[阴证学说]]。 |
||
王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治疗法则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内伤。但一般研究经方者,大都详论三阳证而咯述三阴证,给后学留下疑团。为纠此偏,他专门对“阴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反复阐述了[[仲景]]温里扶阳的方药及证治,究明其理,如[[吴茱英汤]]、[[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理中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方证,并以[[王救利]]、[[朱奉仪]]、[[许叔微]]、[[韩祗]]和诸家对阴证阴脉的论述作为佐证、以[[岐伯]]阴阳脉例、[[张洁古]]内伤三阴例以及自己的内伤三阴例加以证明,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证候鉴别、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
王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治疗法则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内伤。但一般研究经方者,大都详论三阳证而咯述三阴证,给后学留下疑团。为纠此偏,他专门对“阴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反复阐述了[[仲景]]温里扶阳的方药及证治,究明其理,如[[吴茱英汤]]、[[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理中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方证,并以[[王救利]]、[[朱奉仪]]、[[许叔微]]、[[韩祗]]和诸家对阴证阴脉的论述作为佐证、以[[岐伯]]阴阳脉例、[[张洁古]]内伤三阴例以及自己的内伤三阴例加以证明,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证候鉴别、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
||
第35行: | 第39行: | ||
'''二、发展药性理论''' |
'''二、发展药性理论''' |
||
王氏研究本草,强调从“汤液”着手,认为“ |
王氏研究本草,强调从“汤液”着手,认为“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故他编《[[汤液本草]]》书,上溯《[[神农本草经]]》及《[[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奧旨,下逮[[陶宏景]]、[[张洁古]]、[[李东垣]]等诸家之论说,在系统总结金元以前药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探讨,将药物功效与药物的性味、形色、质地和脏腑经络以及四时等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更为完善的药学理论,从而将以往凭经验用药上升到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极大地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颇大,至今仍有较大指导意义。 |
||
'''三、弘扬仲景学术''' |
'''三、弘扬仲景学术''' |
||
'''王好古'''对仲景十分仰慕,他在《[[此事难知]]》序中说:“ |
'''王好古'''对仲景十分仰慕,他在《[[此事难知]]》序中说:“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中曾记载[[王好古]]著有《[[伤寒辨惑论]]》、《[[仲景一集]]》等书,可见王氏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路]]》素有研究。王氏创立的“[[阴证学说]]”即是补充《[[伤寒论]]》三阴证治的不足。王氏研究仲景学术,不同于一般医家的逐条注释,而是立足实践,闸发其学术精华,并弥补不足,颇多卓见,为宏扬仲景学术作出了许多贡献。 |
||
==影响评价== |
==影响评价== |
2022年11月27日 (日) 10:10的最新版本
Wáng Hàogǔ 王好古 医学家 | |
---|---|
王好古概念图 | |
基本信息 | |
姓 | 王 |
名 | 好古 |
字 | 进之 |
号 | 汝庄、海藏老人 |
性别 | 男 |
时代 | 元代 |
民族 | 汉 |
籍贯 | 赵州(今河北赵县) |
出生 | 约1162年 |
逝世 | 约1249年 |
出身 | 经义进士 |
职业 | 医官、中医师 |
最高职务 | 州学提举兼医学提举 |
学术信息 | |
学派 | 易水学派 |
师承 | 李杲 |
学生 | 皇甫黻、张沌、宋廷圭、张可、弋彀英 |
成就 | 创立阴证学说 |
著作 | 《医垒元戒》、《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癍论萃英》 |
王好古(约1162—1249)[1],字进之,号汝庄,晚号海藏老人。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医学家。王好古从师于李东垣,尽得其传,成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之一,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易水学派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生平经历
王氏家世不详,但传其性明敏,通经史,好医方,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据其友人麻信之在《阴证略例·序》中说:“海藏先生王君,进士,家世赵人,早以通经,举进士,晚独喜言医。始从东垣李明之,尽传其所学,后乃精研极思轩岐以来诸家书,驰骋上下数千载间,如指诸掌。”
学术思想
一、创立阴证学说
所谓“阴证”即《伤寒论》中的三阴证(少阴、太阴、厥阴证)。王氏在临证实践中认识到“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阴证咯例·序》)。他担心医生误诊误治、贻患病家,便从“救物利生”的道德观念出发,“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掇其精要,附以己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创立了阴证学说。
王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治疗法则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内伤。但一般研究经方者,大都详论三阳证而咯述三阴证,给后学留下疑团。为纠此偏,他专门对“阴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反复阐述了仲景温里扶阳的方药及证治,究明其理,如吴茱英汤、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理中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方证,并以王救利、朱奉仪、许叔微、韩祗和诸家对阴证阴脉的论述作为佐证、以岐伯阴阳脉例、张洁古内伤三阴例以及自己的内伤三阴例加以证明,对阴证的病因病机、证候鉴别、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发展药性理论
王氏研究本草,强调从“汤液”着手,认为“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故他编《汤液本草》书,上溯《神农本草经》及《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奧旨,下逮陶宏景、张洁古、李东垣等诸家之论说,在系统总结金元以前药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探讨,将药物功效与药物的性味、形色、质地和脏腑经络以及四时等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更为完善的药学理论,从而将以往凭经验用药上升到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极大地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颇大,至今仍有较大指导意义。
三、弘扬仲景学术
王好古对仲景十分仰慕,他在《此事难知》序中说:“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中曾记载王好古著有《伤寒辨惑论》、《仲景一集》等书,可见王氏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路》素有研究。王氏创立的“阴证学说”即是补充《伤寒论》三阴证治的不足。王氏研究仲景学术,不同于一般医家的逐条注释,而是立足实践,闸发其学术精华,并弥补不足,颇多卓见,为宏扬仲景学术作出了许多贡献。
影响评价
王好古师从李东垣,得易水学派的学术精华。这决定了他临证和学术上立足于脏腑辨证和重视脾胃内伤的本位思想。同时,王氏又对仲景之书推崇备至,几十年如一日孜孜汲汲于仲景之学,终于将易水学派的重脏腑、重内伤的学术思想和仲景的《伤寒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性的提出了阴证学说和伤寒、杂病六经分治学说。王氏的阴证学说,充实和完善了仲景三阴病的辨治体系,大大降低了仲景《伤寒论》的操作难度。为当时临床上应对三阴危重症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南,为后世温补学派的崛起开了门径。王氏提出六经赅论伤寒和杂病的学术见解,可谓开风气之先。没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和对仲景学说的全面把握是难成其功的。自王氏以后,诸多医家开始了用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各科杂病的实践,大大扩大了《伤寒论》方证的适用范围,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伤寒论》学术的发展终至后世明确的提出“六经铃百病”的学术观点。
著作
王好古一生勒于著述,可考的著作有二十余种。现存的王氏著作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癍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六种,其余均散佚。详见下表:
书名 | 成书年代 | 卷数 | 状态 |
---|---|---|---|
《此事难知》 | 1224年 | 一卷 | |
《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 | 1234年 | 四卷 | |
《医垒元戎》 | 1237年 | 十二卷 | |
《癍论萃英》 | 1237年 | 一卷 | |
《阴证略列》 | 1243年 | 一卷 | |
《汤液本草》 | 1248年 | 三卷 | 现存版本较多,详见书籍页 |
《医家大法》 | 已佚 | ||
《仲景详辨》 | |||
《活人节要歌括》 | |||
《三备集》 | |||
《小儿吊论》 | |||
《辨守真论》 | |||
《钱氏补遗》 | |||
《癍疹论》 | |||
《光明论》 | |||
《标本论》 | |||
《伤寒辨惑论》 | |||
《十二经药图解》 | |||
《解仲景一集》 | |||
《疗痈疽耳眼本草要钞》 | |||
《海藏治验录》 | |||
《本草实录残卷》 |
参阅
|
参考资料
- ↑ [1]赵有臣.王好古生卒年及生平略考[J].中医药文化,1993,(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