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附散: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椒附散|组成=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槟榔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制法=上为散。|性状=|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寒疝。心腹痛如刺,不下饮食,自汗出,气欲绝。|加减=| |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椒附散|组成=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槟榔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制法=上为散。|性状=|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寒疝。心腹痛如刺,不下饮食,自汗出,气欲绝。|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
||
{{方剂|方名=《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组成=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制法=上药为末。|性状=|用法=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同煎至210毫升,去椒,入盐少许,空腹时服。|功用=|主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加减=| |
{{方剂|方名=《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组成=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制法=上药为末。|性状=|用法=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同煎至210毫升,去椒,入盐少许,空腹时服。|功用=|主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
||
{{方剂|方名=《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组成=大附子1枚(6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制法=|性状=|用法=上每末2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功用=|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加减=| |
{{方剂|方名=《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组成=大附子1枚(6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制法=|性状=|用法=上每末2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功用=|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本事方释义》:附子气味咸辛大热,入手足少阴;川椒气味辛热,入足厥阴。病因下焦空虚,肾气不安其位,反上攻项背,不能转移。微佐以盐,使其引归经络。|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12的最新版本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椒附散
组 成 | 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槟榔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
制 法 | 上为散。 |
用 法 |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 寒疝。心腹痛如刺,不下饮食,自汗出,气欲绝。 |
摘 录 |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
《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
组 成 | 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 |
制 法 | 上药为末。 |
用 法 | 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同煎至210毫升,去椒,入盐少许,空腹时服。 |
主 治 | 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
摘 录 | 《普济本事方》卷二 |
《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
组 成 | 大附子1枚(6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 |
用 法 | 上每末2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
主 治 | 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
方论选录 | 《本事方释义》:附子气味咸辛大热,入手足少阴;川椒气味辛热,入足厥阴。病因下焦空虚,肾气不安其位,反上攻项背,不能转移。微佐以盐,使其引归经络。 |
摘 录 | 《普济本事方》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