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功用=|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加减=|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功用=|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加减=|宜忌=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异名=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制法=|性状=|用法=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功用=|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加减=|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异名=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制法=|性状=|用法=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功用=|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1.《医宗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br]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br]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07的最新版本
《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
组 成 | 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 |
用 法 |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
主 治 |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
宜 忌 |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
摘 录 | 《金匮要略》卷上 |
《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
异 名 | 大黄附子细辛汤 |
组 成 |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
用 法 |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
主 治 |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
方论选录 | 1.《医宗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br]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br]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
摘 录 | 《金匮要略》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