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伤寒论》:五苓散|异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生料五苓散]](《[[仁斋直指方论]]》卷五)、[[五苓饮子]](《[[朱氏集验方]]》卷二)。|组成=[[猪苓]]<sub>十八铢,去皮</sub>,[[泽泻]]<sub>一两六铢</sub>,[[白术]]<sub>十八铢</sub>,[[茯苓]]<sub>十八铢</sub>,[[桂枝]]<sub>半两,<s>去皮</s></sub>|用法=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比,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功用=①《[[古今名医方论]]》引[[程郊倩]]:开结利水,化气回津。②《[[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健脾祛湿,化气利水。|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br>①《[[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br>②《[[金匮要略]]》: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br>③《[[宣明论方]]》:瘟疫、瘴疟烦渴。<br>④《[[外科经验方]]》: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br>⑤《[[医方集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湿疟,身痛身重。|宜忌=①《[[医方集解]]》: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br>②《[[成方切用]]》:一切阳虚不化气,阴虚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祸如反掌,不可不慎。|方论选录=①《[[医方考]]》:[[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br>②《[[古今名医方论]]》引[[赵羽皇]]:'''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br>③《[[医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br>④《[[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br>⑤《[[古方选注]]》: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借[[泽泻]]之威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借[[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临证举例=①[[水逆证]] 《[[名医类案]]》:一仆十九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br>②[[急性肾炎]] 《[[哈尔滨中医]]》(1959;12:19~20):40 例急性肾炎患者均为较重病例,有明显的水肿、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减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肾性心力衰竭。经应用'''五苓散'''治疗,一日总药量重症者 9 克,中等者 6 克,轻症者 3 克,七日为一疗程。并配合保温(尤其肾区保温)、减盐饮食及安静休息等。40 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数为 164 天。<br>③[[湿疹]] 《[[伤寒解惑论]]》:周某,男,六十四岁。患两下肢及颈项部湿疹已两年多,时轻时重,本次发作月余,所见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行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治宜温阳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加减:[[茯苓]] 10 克、[[桂枝]] 9 克、[[泽泻]] 9 克、[[白术]] 9 克、[[苡仁]] 24 克,三剂好转,又三剂症状消失,一年随访,未复发。|现代研究=利尿消肿作用《[[日本药学会杂志]]》(1985;3:29):复方实验研究表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及健康人和家兔口服,均有显著的利尿效果。《[[第二届和汉药讨论会记录]]》:对用盐水注射,而引起局限性水肿,造成水代谢障碍的家兔,给予'''五苓散''',可利尿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摘录=《[[伤寒论]]》}} |
|||
{{方剂|方名=《奇效良方》:五苓散|组成=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制法=|性状=|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功用=|主治=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奇效良方》}} |
|||
{{方剂|方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五苓散|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熟地]]、[[阿胶]]、[[泽泻]]、[[猪苓]]、[[白术]]、[[茯苓]]、[[黄连]]、[[黄柏]]、[[甘草]]|主治=妊娠劳伤经络,生内热,热乘血分而尿血,或痛或不痛,或发寒热,致胎不安。|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
|||
{{方剂|方名=《奇效良方》:五苓散|组成=泽泻(二钱半) 肉桂(一两) 赤茯苓(一两半) 猪苓(一两半)|制法=上为细末。|性状=|用法=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功用=|主治=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色,心神恍惚。|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一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来源=|摘录=《奇效良方》}} |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如宜方》:五苓散|组成=[[泽泻]]<sub>三两半</sub>,[[肉豆蔻]]<sub>一两</sub>,[[白术]]、[[猪苓]]、[[赤茯苓]]<sub>各一两半</sub>|用法=上为末,热汤调下。再吞[[感应丸]]。|主治=夏、秋痢病。|加减=积滞紧急,加[[巴豆]]。|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如宜方]]》}} |
|||
{{方剂|方名=《中国药典》:五苓散|组成=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性状=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用法=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功用=|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加减=|宜忌=|规格=|贮藏=密封,防潮。|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中国药典》}} |
|||
{{方剂|方名=《 |
{{方剂|方名=《伤寒金镜录》:五苓散|组成=[[茯苓]]、[[猪苓]]、[[白术]]<sub>各一两五钱</sub>,[[桂]]<sub>五钱</sub>,[[泽泻]]<sub>二两五钱</sub>,[[木通]]、[[滑石]]、[[甘草]]<sub>炙,各一两</sub>|用法=上为末。每服五钱,入姜汁并蜜各少许,白滚汤调服。|主治=伤寒小便涩者。|摘录=《[[伤寒金镜录]]》}} |
||
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 |
|||
{{方剂|方名=《丹溪心法》卷三:五苓散|来源=即《[[医方大成]]》卷六引《[[济生方]]》“[[加减五苓散]]”。见该条|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
|||
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
|||
小儿加白术末少许服之。如发虚热,加绵黄、人参末少许服之。|功用=|主治=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方剂|方名=《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班经》:五苓散|来源=为原书同卷“[[淡渗二苓汤]]”之异名。见该条|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班经]]》}} |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六九:五苓散|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木通]]、[[山茵陈]]、[[天花粉]]、[[瞿麦]]<sub>各等分</sub>|制法=上为散。|用法=用[[灯心]],[[车前子]]同煎服。|主治=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加减=如热甚,加[[小柴胡汤]],去[[官桂]]。|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九}} |
|||
{{方剂|方名=《仁术便览》卷一:五苓散|组成=[[辰砂]]、[[泽泻]]、[[白术]]、[[茯苓]]、[[官桂]]|用法=水一钟半,加[[生姜]]五片,[[灯心]]十茎,水煎服。|主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宁。|摘录=《[[仁术便览]]》卷一}} |
|||
{{方剂|方名=《仁术便览》卷四:五苓散|组成=[[泽泻]]<sub>五钱</sub>,[[白术]]、[[赤苓]]、[[猪苓]]<sub>各三钱</sub>|制法=上为末。|用法=每服半钱,煎[[车前子]]汤调|主治=痘疮已靥未靥之间,大热经日不除,无他证者。|摘录=《[[仁术便览]]》卷四}} |
|||
{{方剂|方名=《万病回春》卷三:五苓散|组成=[[茯苓]]<sub>去皮</sub>、[[白术]]<sub>去芦</sub>、[[猪苓]]、[[泽泻]]、[[山药]]、[[陈皮]]、[[苍术]]<sub>米泔制</sub>、[[砂仁]]<sub>炒</sub>、[[肉蔻]]<sub>面包煨,捶去油</sub>、[[诃子]]<sub>煨,去核,各八分</sub>,[[官桂]]、[[甘草]]<sub>炙,各五分</sub>|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温服。|主治=湿泻。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
|||
{{方剂|方名=《宋氏女科》:五苓散|组成=[[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肉桂]]<sub>减半</sub>、[[阿胶]]<sub>炒,各等分</sub>|用法=水煎服。|主治=妊娠[[转胞]],小便不通者。|摘录=《[[宋氏女科]]》}} |
|||
{{方剂|方名=《痘科类编》卷三:五苓散|组成=[[泽泻]]<sub>一钱五分</sub>,[[白术]]、[[赤茯苓]]、[[猪苓]]<sub>各一钱</sub>,[[肉桂]]<sub>五分</sub>|用法=姜一片,枣一枚,水一钟,煎七分,温服。|主治=[[痘疮]],因天气炎热,过求温暖,使疮被热气熏而不收靥者;[[痘疮]]因发渴饮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靥者;[[痘疮]]饮水过多而呕吐者;痘疮身实中满,不食而泻,小便不利,或水泻而渴者。|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
|||
{{方剂|方名=《辨证录》卷九:五苓散|组成=[[白术]]<sub>一两</sub>,[[猪苓]]<sub>三钱</sub>,[[泽泻]]<sub>二钱</sub>,[[茯苓]]<sub>一两</sub>,[[肉桂]]<sub>二钱</sub>,[[半夏]]<sub>三钱</sub>|用法=水煎服。|主治=脾湿生痰,肢节疫痛,背心作疼,脐下有悸。|摘录=《[[辨证录]]》卷九}} |
|||
{{方剂|方名=《嵩崖尊生》卷十一:五苓散|组成=[[泽泻]]、[[猪苓]]、[[苍术]]、[[茯苓]]、[[肉桂]]、[[防风]]、[[升麻]]、[[陈皮]]|主治=伤湿小水赤,大便泻。|摘录=《[[嵩崖尊生]]》卷十一}} |
|||
{{方剂|方名=《伤寒大白》卷三:五苓散|来源=为《[[金匮要略]]》卷中“[[茵陈五苓散]]”之异名。见该条。|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
|||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五十四:五苓散|组成=[[白术]]<sub>土炒</sub>、[[泽泻]]、[[猪苓]]、[[肉桂]]、[[小茴香]]、[[赤茯苓]]|用法=水煎服。|主治=[[寒淋]]。冷气入胞,以致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隐痛。|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
|||
{{方剂|方名=《罗氏会约医镜》卷四:五苓散|组成=[[白术]]<sub>一钱</sub>,[[猪苓]]<sub>钱半</sub>,[[茯苓]]<sub>二钱</sub>,[[泽泻]]<sub>一钱</sub>,[[肉桂]]<sub>五分</sub>,[[车前子]]<sub>一钱</sub>|用法=水煎服。|主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膈,心下痞满气喘,或小水不利。|加减=或加[[苏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 |
|||
|摘录=《[[罗氏会约医镜]]》卷四}} |
|||
{{方剂|方名=《履霜集》:五苓散|组成=[[猪苓]]<sub>一钱</sub>,[[泽泻]]<sub>一钱</sub>,[[白术]]<sub>一钱</sub>,[[茯苓]]<sub>八分</sub>,[[阿胶]]<sub>八分</sub>|主治=妊娠[[转胞]],小便频数,出少不疼。|摘录=《[[履霜集]]》}} |
2023年8月28日 (一) 08:23的最新版本
《伤寒论》:五苓散
异 名 | 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生料五苓散(《仁斋直指方论》卷五)、五苓饮子(《朱氏集验方》卷二)。 |
组 成 |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
用 法 | 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比,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
功 用 | ①《古今名医方论》引程郊倩:开结利水,化气回津。②《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健脾祛湿,化气利水。 |
主 治 | 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①《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②《金匮要略》: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 ③《宣明论方》:瘟疫、瘴疟烦渴。 ④《外科经验方》:下部湿热疮毒,小便赤少。 ⑤《医方集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湿疟,身痛身重。 |
宜 忌 | ①《医方集解》: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 ②《成方切用》:一切阳虚不化气,阴虚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祸如反掌,不可不慎。 |
方论选录 | ①《医方考》: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②《古今名医方论》引赵羽皇: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③《医方集解》: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④《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⑤《古方选注》: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借泽泻之威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借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 |
临证举例 | ①水逆证 《名医类案》:一仆十九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②急性肾炎 《哈尔滨中医》(1959;12:19~20):40 例急性肾炎患者均为较重病例,有明显的水肿、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减退,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肾性心力衰竭。经应用五苓散治疗,一日总药量重症者 9 克,中等者 6 克,轻症者 3 克,七日为一疗程。并配合保温(尤其肾区保温)、减盐饮食及安静休息等。40 例全部有效,平均住院日数为 164 天。 ③湿疹 《伤寒解惑论》:周某,男,六十四岁。患两下肢及颈项部湿疹已两年多,时轻时重,本次发作月余,所见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行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治宜温阳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加减:茯苓 10 克、桂枝 9 克、泽泻 9 克、白术 9 克、苡仁 24 克,三剂好转,又三剂症状消失,一年随访,未复发。 |
现代研究 | 利尿消肿作用《日本药学会杂志》(1985;3:29):复方实验研究表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及健康人和家兔口服,均有显著的利尿效果。《第二届和汉药讨论会记录》:对用盐水注射,而引起局限性水肿,造成水代谢障碍的家兔,给予五苓散,可利尿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 |
摘 录 | 《伤寒论》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五苓散
组 成 |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熟地、阿胶、泽泻、猪苓、白术、茯苓、黄连、黄柏、甘草 |
主 治 | 妊娠劳伤经络,生内热,热乘血分而尿血,或痛或不痛,或发寒热,致胎不安。 |
摘 录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如宜方》:五苓散
组 成 | 泽泻三两半,肉豆蔻一两,白术、猪苓、赤茯苓各一两半 |
用 法 | 上为末,热汤调下。再吞感应丸。 |
主 治 | 夏、秋痢病。 |
加 减 | 积滞紧急,加巴豆。 |
摘 录 |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如宜方》 |
《伤寒金镜录》:五苓散
组 成 | 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五钱,桂五钱,泽泻二两五钱,木通、滑石、甘草炙,各一两 |
用 法 | 上为末。每服五钱,入姜汁并蜜各少许,白滚汤调服。 |
主 治 | 伤寒小便涩者。 |
摘 录 | 《伤寒金镜录》 |
《丹溪心法》卷三:五苓散
来 源 | 即《医方大成》卷六引《济生方》“加减五苓散”。见该条 |
摘 录 | 《丹溪心法》卷三 |
《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班经》:五苓散
来 源 | 为原书同卷“淡渗二苓汤”之异名。见该条 |
摘 录 | 《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班经》 |
《普济方》卷三六九:五苓散
组 成 | 猪苓、泽泻、白术、赤茯苓、官桂、木通、山茵陈、天花粉、瞿麦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散。 |
用 法 | 用灯心,车前子同煎服。 |
主 治 | 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 |
加 减 | 如热甚,加小柴胡汤,去官桂。 |
摘 录 | 《普济方》卷三六九 |
《仁术便览》卷一:五苓散
组 成 | 辰砂、泽泻、白术、茯苓、官桂 |
用 法 | 水一钟半,加生姜五片,灯心十茎,水煎服。 |
主 治 | 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宁。 |
摘 录 | 《仁术便览》卷一 |
《仁术便览》卷四:五苓散
组 成 | 泽泻五钱,白术、赤苓、猪苓各三钱 |
制 法 | 上为末。 |
用 法 | 每服半钱,煎车前子汤调 |
主 治 | 痘疮已靥未靥之间,大热经日不除,无他证者。 |
摘 录 | 《仁术便览》卷四 |
《万病回春》卷三:五苓散
组 成 | 茯苓去皮、白术去芦、猪苓、泽泻、山药、陈皮、苍术米泔制、砂仁炒、肉蔻面包煨,捶去油、诃子煨,去核,各八分,官桂、甘草炙,各五分 |
用 法 | 上锉一剂。加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温服。 |
主 治 | 湿泻。泻水多而腹不痛,腹响雷鸣,脉细。 |
摘 录 | 《万病回春》卷三 |
《宋氏女科》:五苓散
组 成 | 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肉桂减半、阿胶炒,各等分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妊娠转胞,小便不通者。 |
摘 录 | 《宋氏女科》 |
《痘科类编》卷三:五苓散
组 成 | 泽泻一钱五分,白术、赤茯苓、猪苓各一钱,肉桂五分 |
用 法 | 姜一片,枣一枚,水一钟,煎七分,温服。 |
主 治 | 痘疮,因天气炎热,过求温暖,使疮被热气熏而不收靥者;痘疮因发渴饮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靥者;痘疮饮水过多而呕吐者;痘疮身实中满,不食而泻,小便不利,或水泻而渴者。 |
摘 录 | 《痘科类编》卷三 |
《辨证录》卷九:五苓散
组 成 | 白术一两,猪苓三钱,泽泻二钱,茯苓一两,肉桂二钱,半夏三钱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脾湿生痰,肢节疫痛,背心作疼,脐下有悸。 |
摘 录 | 《辨证录》卷九 |
《嵩崖尊生》卷十一:五苓散
组 成 | 泽泻、猪苓、苍术、茯苓、肉桂、防风、升麻、陈皮 |
主 治 | 伤湿小水赤,大便泻。 |
摘 录 | 《嵩崖尊生》卷十一 |
《伤寒大白》卷三:五苓散
来 源 | 为《金匮要略》卷中“茵陈五苓散”之异名。见该条。 |
摘 录 | 《伤寒大白》卷三 |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五苓散
组 成 | 白术土炒、泽泻、猪苓、肉桂、小茴香、赤茯苓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寒淋。冷气入胞,以致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隐痛。 |
摘 录 | 《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
《罗氏会约医镜》卷四:五苓散
组 成 | 白术一钱,猪苓钱半,茯苓二钱,泽泻一钱,肉桂五分,车前子一钱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膈,心下痞满气喘,或小水不利。 |
加 减 | 或加苏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 |
摘 录 | 《罗氏会约医镜》卷四 |
《履霜集》:五苓散
组 成 | 猪苓一钱,泽泻一钱,白术一钱,茯苓八分,阿胶八分 |
主 治 | 妊娠转胞,小便频数,出少不疼。 |
摘 录 | 《履霜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