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香薷散: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症因脉治》卷四:黄连香薷散|异名=黄连香薷饮|组成=川黄连、香薷、白扁豆、厚朴。|制法=|性状=|用法=黄连香薷饮(《外科大成》卷三)。《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br]呕吐,加藿香;胸前饱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六一散、木通汤;大便结,加大黄;恶寒身热,加羌活、防风。|功用=|主治=暑湿腹痛之症,热令当权,忽尔腹中作痛,肠中作响,痛泻交作,脉洪大者,此暑湿霍乱之类。暑热所逼而致夏月鼻衄,脉虚身热,大汗口渴者。|加减=| |
{{方剂|方名=《症因脉治》卷四:黄连香薷散|异名=黄连香薷饮|组成=川黄连、香薷、白扁豆、厚朴。|制法=|性状=|用法=黄连香薷饮(《外科大成》卷三)。《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br]呕吐,加藿香;胸前饱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六一散、木通汤;大便结,加大黄;恶寒身热,加羌活、防风。|功用=|主治=暑湿腹痛之症,热令当权,忽尔腹中作痛,肠中作响,痛泻交作,脉洪大者,此暑湿霍乱之类。暑热所逼而致夏月鼻衄,脉虚身热,大汗口渴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
||
{{方剂|方名=《杏苑生春》卷三:黄连香薷散|异名=黄连香薷饮|组成=香薷3钱,厚朴7分,甘草(生用)5分,白扁豆6分,黄连(姜汁拌炒)5分。|制法=上锉。|性状=|用法=黄连香薷饮(《症因脉治》卷四)。|功用=|主治=中暑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大渴喜冷。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加减=| |
{{方剂|方名=《杏苑生春》卷三:黄连香薷散|异名=黄连香薷饮|组成=香薷3钱,厚朴7分,甘草(生用)5分,白扁豆6分,黄连(姜汁拌炒)5分。|制法=上锉。|性状=|用法=黄连香薷饮(《症因脉治》卷四)。|功用=|主治=中暑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大渴喜冷。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杏苑生春》卷三}} |
||
{{方剂|方名=《世医得效方》卷二:黄连香薷散|组成=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制法=|性状=|用法=每服加灯心20茎,麦门冬(去心)20粒,淡竹叶7皮,车前草2根,晚禾根1握,槟榔1个(切片),水煎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加减=| |
{{方剂|方名=《世医得效方》卷二:黄连香薷散|组成=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制法=|性状=|用法=每服加灯心20茎,麦门冬(去心)20粒,淡竹叶7皮,车前草2根,晚禾根1握,槟榔1个(切片),水煎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二}}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39的最新版本
《症因脉治》卷四:黄连香薷散
异 名 | 黄连香薷饮 |
组 成 | 川黄连、香薷、白扁豆、厚朴。 |
用 法 | 黄连香薷饮(《外科大成》卷三)。《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br]呕吐,加藿香;胸前饱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六一散、木通汤;大便结,加大黄;恶寒身热,加羌活、防风。 |
主 治 | 暑湿腹痛之症,热令当权,忽尔腹中作痛,肠中作响,痛泻交作,脉洪大者,此暑湿霍乱之类。暑热所逼而致夏月鼻衄,脉虚身热,大汗口渴者。 |
摘 录 | 《症因脉治》卷四 |
《杏苑生春》卷三:黄连香薷散
异 名 | 黄连香薷饮 |
组 成 | 香薷3钱,厚朴7分,甘草(生用)5分,白扁豆6分,黄连(姜汁拌炒)5分。 |
制 法 | 上锉。 |
用 法 | 黄连香薷饮(《症因脉治》卷四)。 |
主 治 | 中暑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内外俱热,烦躁大渴喜冷。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 |
摘 录 | 《杏苑生春》卷三 |
《世医得效方》卷二:黄连香薷散
组 成 | 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 |
用 法 | 每服加灯心20茎,麦门冬(去心)20粒,淡竹叶7皮,车前草2根,晚禾根1握,槟榔1个(切片),水煎服,不拘时候。 |
主 治 | 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 |
摘 录 | 《世医得效方》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