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煎丸: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艾煎丸|异名=千金丸|组成=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制法=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br]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功用=|主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方剂|方名=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艾煎丸|异名=千金丸|组成=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制法=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br]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功用=|主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方剂|方名=《中藏经·附录》:艾煎丸|组成=威灵仙1两,良姜1两,金毛狗脊1两(去黄毛),熟艾2两(糯米糊和,晒干为末;一法用米醋熬,焙干,亦可为末),赤芍药1两,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末,以药一半同醋煮面糊和余一半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0丸,食前空心温酒下。|功用=|主治=妇人经水不止。|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中藏经·附录》}}
{{方剂|方名=《中藏经·附录》:艾煎丸|组成=威灵仙1两,良姜1两,金毛狗脊1两(去黄毛),熟艾2两(糯米糊和,晒干为末;一法用米醋熬,焙干,亦可为末),赤芍药1两,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末,以药一半同醋煮面糊和余一半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0丸,食前空心温酒下。|功用=|主治=妇人经水不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中藏经·附录》}}


{{方剂|方名=《银海精微》卷上:艾煎丸|组成=好艾叶(醋蒸,焙干)、薄荷、当归、地骨皮、晚蚕沙、糯米、秦艽、黄柏、桔梗、绵黄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性状=|用法=每服15丸,食后桑白皮汤送下,或薄荷汤送下。|功用=|主治=去肺与大肠经天廓之邪热。主眵泪粘浓出而不绝。|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方剂|方名=《银海精微》卷上:艾煎丸|组成=好艾叶(醋蒸,焙干)、薄荷、当归、地骨皮、晚蚕沙、糯米、秦艽、黄柏、桔梗、绵黄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性状=|用法=每服15丸,食后桑白皮汤送下,或薄荷汤送下。|功用=|主治=去肺与大肠经天廓之邪热。主眵泪粘浓出而不绝。|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方剂|方名=《杨氏家藏方》卷十五:艾煎丸|组成=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方剂|方名=《杨氏家藏方》卷十五:艾煎丸|组成=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方剂|方名=《眼科龙木集》:艾煎丸|组成=艾叶(醋炒)、肉苁蓉、川牛膝(酒浸)、甘草、桑叶(向东者用)、山药、牛膝(炒)、当归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0丸,茶清调下。|功用=|主治=迎风有泪。|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眼科龙木集》}}
{{方剂|方名=《眼科龙木集》:艾煎丸|组成=艾叶(醋炒)、肉苁蓉、川牛膝(酒浸)、甘草、桑叶(向东者用)、山药、牛膝(炒)、当归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0丸,茶清调下。|功用=|主治=迎风有泪。|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眼科龙木集》}}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十:艾煎丸|组成=吴茱萸(汤泡7次,炒)1两,当归(去芦,酒浸,微炒)1两,干姜(炮,洗)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1两,陈橘皮(去白)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牡蛎(煅)1两,官桂(去粗皮)1两,禹余粮石(煅,米醋淬7次,别研)4两,艾叶(米泔水浸,炒)4两,香附子2两(去毛,炒)。|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空心艾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虚羸,子宫久冷。|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十:艾煎丸|组成=吴茱萸(汤泡7次,炒)1两,当归(去芦,酒浸,微炒)1两,干姜(炮,洗)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1两,陈橘皮(去白)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牡蛎(煅)1两,官桂(去粗皮)1两,禹余粮石(煅,米醋淬7次,别研)4两,艾叶(米泔水浸,炒)4两,香附子2两(去毛,炒)。|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空心艾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虚羸,子宫久冷。|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方剂|方名=《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艾煎丸|组成=白艾1束,薏苡根1把。|制法=|性状=|用法=上药合煮,汁成如饴。取半升1服之,使刺吐宿食。|功用=|主治=卒食不消,欲成症积。|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
{{方剂|方名=《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艾煎丸|组成=白艾1束,薏苡根1把。|制法=|性状=|用法=上药合煮,汁成如饴。取半升1服之,使刺吐宿食。|功用=|主治=卒食不消,欲成症积。|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艾煎丸|组成=人参 川芎 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 白芍药 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酒、饮任下。|功用=|主治=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艾煎丸|组成=人参 川芎 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 白芍药 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丸,酒、饮任下。|功用=|主治=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艾煎丸|组成=熟艾1斤(末),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川椒(去目及闭合者,微炒去汗)1两,山茱萸1两,干姜(炮裂,锉)1两,柏子仁1两,吴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1两。|制法=上药除熟艾外,余并为末,入桃仁和研令匀,用酽醋5升,熬艾末成膏,入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功用=|主治=久心痛,积年不愈,及冷气积块,少思饮食。|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方剂|方名=《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艾煎丸|组成=熟艾1斤(末),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川椒(去目及闭合者,微炒去汗)1两,山茱萸1两,干姜(炮裂,锉)1两,柏子仁1两,吴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1两。|制法=上药除熟艾外,余并为末,入桃仁和研令匀,用酽醋5升,熬艾末成膏,入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功用=|主治=久心痛,积年不愈,及冷气积块,少思饮食。|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艾煎丸|组成=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制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世医得效方》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功用=|主治=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艾煎丸|组成=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制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世医得效方》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功用=|主治=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艾煎丸|组成=艾叶(去梗)1斤,干姜半斤,当归4两(洗),白芍药半斤,熟干地黄4两(洗),附子2个(炮,去皮尖,切)。|制法=上药各切细,用米醋5升煮干,取出焙干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50丸,食前酒送下。|功用=|主治=妇人产后,血海虚弱,面无颜色,腹痛,身体倦怠。|加减=|注意=忌生冷物。|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艾煎丸|组成=艾叶(去梗)1斤,干姜半斤,当归4两(洗),白芍药半斤,熟干地黄4两(洗),附子2个(炮,去皮尖,切)。|制法=上药各切细,用米醋5升煮干,取出焙干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50丸,食前酒送下。|功用=|主治=妇人产后,血海虚弱,面无颜色,腹痛,身体倦怠。|加减=|宜忌=忌生冷物。|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艾煎丸|异名=艾附丸|组成=北艾叶2两,大当归2两,香附子4两。|制法=上醋煮半日,焙干为末,再用醋煮糊为丸。|性状=|用法=艾附丸(《医方大成》卷九引《澹寮》)。|功用=|主治=妇人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胀满,头晕恶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便血症瘕;妇人诸虚。|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艾煎丸|异名=艾附丸|组成=北艾叶2两,大当归2两,香附子4两。|制法=上醋煮半日,焙干为末,再用醋煮糊为丸。|性状=|用法=艾附丸(《医方大成》卷九引《澹寮》)。|功用=|主治=妇人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胀满,头晕恶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便血症瘕;妇人诸虚。|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艾煎丸|组成=香附子4两,艾叶4两,蔓荆子2两,神曲2两,枳壳(去瓤)2两,当归2两,茱萸1两,蓬莪术1两。|制法=上用醋1大碗,慢火煮香附、艾叶,以醋尽为度,拣去艾叶,加糯米糊捻作饼子,晒干,同前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食前米饮、醋汤任下。|功用=|主治=妇人诸疾,腹痛,赤白带下。|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艾煎丸|组成=香附子4两,艾叶4两,蔓荆子2两,神曲2两,枳壳(去瓤)2两,当归2两,茱萸1两,蓬莪术1两。|制法=上用醋1大碗,慢火煮香附、艾叶,以醋尽为度,拣去艾叶,加糯米糊捻作饼子,晒干,同前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食前米饮、醋汤任下。|功用=|主治=妇人诸疾,腹痛,赤白带下。|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


{{方剂|方名=《鸡峰普济方》卷十六:艾煎丸|组成=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空心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冲任久虚,血海冷惫,脐腹疼痛,月候不匀,四肢怠堕,百节酸疼,饮食进退,下脏虚鸣,及妊娠不牢,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胸膈满闷。|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方剂|方名=《鸡峰普济方》卷十六:艾煎丸|组成=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空心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冲任久虚,血海冷惫,脐腹疼痛,月候不匀,四肢怠堕,百节酸疼,饮食进退,下脏虚鸣,及妊娠不牢,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胸膈满闷。|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方剂|方名=《邯郸遗稿》卷一:艾煎丸|组成=吴茱萸(泡淡)、当归、熟地、白芍、石菖蒲、川芎、人参、艾叶、橘红。|制法=上为末,糊为丸服。|性状=|用法=口服。[br]恶心呕吐,加丁香、半夏、生姜。|功用=|主治=血寒,经水过期而来,或1-2月不至,或3-4月不行。|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邯郸遗稿》卷一}}
{{方剂|方名=《邯郸遗稿》卷一:艾煎丸|组成=吴茱萸(泡淡)、当归、熟地、白芍、石菖蒲、川芎、人参、艾叶、橘红。|制法=上为末,糊为丸服。|性状=|用法=口服。[br]恶心呕吐,加丁香、半夏、生姜。|功用=|主治=血寒,经水过期而来,或1-2月不至,或3-4月不行。|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邯郸遗稿》卷一}}


{{方剂|方名=《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艾煎丸|组成=伏道艾(揉去尘土,择净枝梗,取叶)5两(先用大肥淮枣12两,砂瓶内水煮烂,去核,同艾叶1处捣烂如泥,捻成薄饼子,猛火焙干,乘热急碾为末),大汉椒(去目、枝梗并合口者,取净)5两(以阿胶2两,米醋3升,同椒于砂瓶内煮极干,取出焙燥,碾为细末),当归(去芦及须,酒洗)1两,白芍药(真白者)1两,熟干地黄(净洗,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晒,再入酒浸蒸5-7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1两,川芎1两,白薇1两,附子(大者,炮,去皮脐)1两,卷柏(取青叶)1两,泽兰(去枝梗,取叶,上8味各焙干)1两。|制法=上8味同为细末,与前艾叶、椒末拌匀,米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70丸至100丸、200丸、空心、食前艾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一切虚寒,胎前产后赤白带下,或成血瘕。|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
{{方剂|方名=《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艾煎丸|组成=伏道艾(揉去尘土,择净枝梗,取叶)5两(先用大肥淮枣12两,砂瓶内水煮烂,去核,同艾叶1处捣烂如泥,捻成薄饼子,猛火焙干,乘热急碾为末),大汉椒(去目、枝梗并合口者,取净)5两(以阿胶2两,米醋3升,同椒于砂瓶内煮极干,取出焙燥,碾为细末),当归(去芦及须,酒洗)1两,白芍药(真白者)1两,熟干地黄(净洗,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晒,再入酒浸蒸5-7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1两,川芎1两,白薇1两,附子(大者,炮,去皮脐)1两,卷柏(取青叶)1两,泽兰(去枝梗,取叶,上8味各焙干)1两。|制法=上8味同为细末,与前艾叶、椒末拌匀,米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70丸至100丸、200丸、空心、食前艾醋汤送下。|功用=|主治=妇人一切虚寒,胎前产后赤白带下,或成血瘕。|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

2023年8月20日 (日) 00:23的最新版本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艾煎丸

异 名 千金丸
组 成 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
制 法 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br]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
主 治 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
摘 录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中藏经·附录》:艾煎丸

组 成 威灵仙1两,良姜1两,金毛狗脊1两(去黄毛),熟艾2两(糯米糊和,晒干为末;一法用米醋熬,焙干,亦可为末),赤芍药1两,附子半两。
制 法 上为末,以药一半同醋煮面糊和余一半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10丸,食前空心温酒下。
主 治 妇人经水不止。
摘 录 《中藏经·附录》

《银海精微》卷上:艾煎丸

组 成 好艾叶(醋蒸,焙干)、薄荷、当归、地骨皮、晚蚕沙、糯米、秦艽、黄柏、桔梗、绵黄耆。
制 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 法 每服15丸,食后桑白皮汤送下,或薄荷汤送下。
主 治 去肺与大肠经天廓之邪热。主眵泪粘浓出而不绝。
摘 录 《银海精微》卷上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艾煎丸

组 成 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
制 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
主 治 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
摘 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眼科龙木集》:艾煎丸

组 成 艾叶(醋炒)、肉苁蓉、川牛膝(酒浸)、甘草、桑叶(向东者用)、山药、牛膝(炒)、当归各等分。
制 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10丸,茶清调下。
主 治 迎风有泪。
摘 录 《眼科龙木集》

《魏氏家藏方》卷十:艾煎丸

组 成 吴茱萸(汤泡7次,炒)1两,当归(去芦,酒浸,微炒)1两,干姜(炮,洗)1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1两,陈橘皮(去白)1两,茴香(淘去沙,炒)1两,牡蛎(煅)1两,官桂(去粗皮)1两,禹余粮石(煅,米醋淬7次,别研)4两,艾叶(米泔水浸,炒)4两,香附子2两(去毛,炒)。
制 法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50丸,空心艾醋汤送下。
主 治 妇人虚羸,子宫久冷。
摘 录 《魏氏家藏方》卷十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艾煎丸

组 成 白艾1束,薏苡根1把。
用 法 上药合煮,汁成如饴。取半升1服之,使刺吐宿食。
主 治 卒食不消,欲成症积。
摘 录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古今录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艾煎丸

组 成 人参 川芎 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 白芍药 熟干地黄各45克
制 法 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50丸,酒、饮任下。
主 治 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
摘 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艾煎丸

组 成 熟艾1斤(末),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川椒(去目及闭合者,微炒去汗)1两,山茱萸1两,干姜(炮裂,锉)1两,柏子仁1两,吴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1两。
制 法 上药除熟艾外,余并为末,入桃仁和研令匀,用酽醋5升,熬艾末成膏,入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主 治 久心痛,积年不愈,及冷气积块,少思饮食。
摘 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艾煎丸

组 成 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
制 法 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世医得效方》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
主 治 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
摘 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艾煎丸

组 成 艾叶(去梗)1斤,干姜半斤,当归4两(洗),白芍药半斤,熟干地黄4两(洗),附子2个(炮,去皮尖,切)。
制 法 上药各切细,用米醋5升煮干,取出焙干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30-50丸,食前酒送下。
主 治 妇人产后,血海虚弱,面无颜色,腹痛,身体倦怠。
宜 忌 忌生冷物。
摘 录 《普济方》卷三四五引《卫生家宝》

《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艾煎丸

异 名 艾附丸
组 成 北艾叶2两,大当归2两,香附子4两。
制 法 上醋煮半日,焙干为末,再用醋煮糊为丸。
用 法 艾附丸(《医方大成》卷九引《澹寮》)。
主 治 妇人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胀满,头晕恶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便血症瘕;妇人诸虚。
摘 录 《普济方》卷三二三引《兰室秘藏》

《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艾煎丸

组 成 香附子4两,艾叶4两,蔓荆子2两,神曲2两,枳壳(去瓤)2两,当归2两,茱萸1两,蓬莪术1两。
制 法 上用醋1大碗,慢火煮香附、艾叶,以醋尽为度,拣去艾叶,加糯米糊捻作饼子,晒干,同前药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20丸,食前米饮、醋汤任下。
主 治 妇人诸疾,腹痛,赤白带下。
摘 录 《普济方》卷三二八引《经验良方》

《鸡峰普济方》卷十六:艾煎丸

组 成 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
制 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20丸,空心醋汤送下。
主 治 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冲任久虚,血海冷惫,脐腹疼痛,月候不匀,四肢怠堕,百节酸疼,饮食进退,下脏虚鸣,及妊娠不牢,赤白带下,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胸膈满闷。
摘 录 《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邯郸遗稿》卷一:艾煎丸

组 成 吴茱萸(泡淡)、当归、熟地、白芍、石菖蒲、川芎、人参、艾叶、橘红。
制 法 上为末,糊为丸服。
用 法 口服。[br]恶心呕吐,加丁香、半夏、生姜。
主 治 血寒,经水过期而来,或1-2月不至,或3-4月不行。
摘 录 《邯郸遗稿》卷一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艾煎丸

组 成 伏道艾(揉去尘土,择净枝梗,取叶)5两(先用大肥淮枣12两,砂瓶内水煮烂,去核,同艾叶1处捣烂如泥,捻成薄饼子,猛火焙干,乘热急碾为末),大汉椒(去目、枝梗并合口者,取净)5两(以阿胶2两,米醋3升,同椒于砂瓶内煮极干,取出焙燥,碾为细末),当归(去芦及须,酒洗)1两,白芍药(真白者)1两,熟干地黄(净洗,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晒,再入酒浸蒸5-7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1两,川芎1两,白薇1两,附子(大者,炮,去皮脐)1两,卷柏(取青叶)1两,泽兰(去枝梗,取叶,上8味各焙干)1两。
制 法 上8味同为细末,与前艾叶、椒末拌匀,米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50-70丸至100丸、200丸、空心、食前艾醋汤送下。
主 治 妇人一切虚寒,胎前产后赤白带下,或成血瘕。
摘 录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