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五味甘草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桂苓五味甘草汤|异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组成=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制法=|性状=|用法=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〇)、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功用=|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加减=| |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中:桂苓五味甘草汤|异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组成=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制法=|性状=|用法=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〇)、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功用=|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加减=|宜忌=忌海藻、菘菜、生葱。|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
2023年8月20日 (日) 00:12的最新版本
《金匮要略》卷中:桂苓五味甘草汤
异 名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
组 成 |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
用 法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〇)、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
主 治 |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
宜 忌 | 忌海藻、菘菜、生葱。 |
方论选录 | 《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
摘 录 | 《金匮要略》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