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养胃汤: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组成=厚朴(去皮)生姜各60克 肥枣90克(锉,上三味同炒)白术 山药(炒)人参 川芎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枇杷叶(刷毛,姜炙)黄耆各30克|制法=上锉为散。|性状=|用法=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功用=|主治=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组成=厚朴(去皮)生姜各60克 肥枣90克(锉,上三味同炒)白术 山药(炒)人参 川芎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枇杷叶(刷毛,姜炙)黄耆各30克|制法=上锉为散。|性状=|用法=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功用=|主治=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组成=厚朴(去皮)2两,生姜2两,肥枣3两(锉,上3味同炒),白术1两,山药(炒)1两,人参1两,川芎1两,橘皮1两,当归1两,五味子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枇杷叶(刷毛,姜炙)1两,黄耆1两。|制法=上锉散。|性状=|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空腹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功用=|主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方剂|方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组成=厚朴(去皮)2两,生姜2两,肥枣3两(锉,上3味同炒),白术1两,山药(炒)1两,人参1两,川芎1两,橘皮1两,当归1两,五味子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枇杷叶(刷毛,姜炙)1两,黄耆1两。|制法=上锉散。|性状=|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空腹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功用=|主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9的最新版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

组 成 厚朴(去皮)生姜各60克 肥枣90克(锉,上三味同炒)白术 山药(炒)人参 川芎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枇杷叶(刷毛,姜炙)黄耆各30克
制 法 上锉为散。
用 法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
主 治 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摘 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大养胃汤

组 成 厚朴(去皮)2两,生姜2两,肥枣3两(锉,上3味同炒),白术1两,山药(炒)1两,人参1两,川芎1两,橘皮1两,当归1两,五味子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枇杷叶(刷毛,姜炙)1两,黄耆1两。
制 法 上锉散。
用 法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空腹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
主 治 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
摘 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