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返本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制法=|性状=|用法=面戴阳者,下虚,加葱7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1钟煎之,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功用=|主治=[[阴盛格阳]],阴极发燥,面赤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欲坐卧于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加减=| |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制法=|性状=|用法=面戴阳者,下虚,加葱7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1钟煎之,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功用=|主治=[[阴盛格阳]],阴极发燥,面赤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欲坐卧于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
||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 干姜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腊茶|制法=|性状=|用法=上药以水200毫升煎服,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 干姜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腊茶|制法=|性状=|用法=上药以水200毫升煎服,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
||
面赤戴阳者,加葱白7茎、黄连少许。|功用=|主治=回阳复阴。治[[阴盛格阳]],烦躁。|加减=| |
面赤戴阳者,加葱白7茎、黄连少许。|功用=|主治=回阳复阴。治[[阴盛格阳]],烦躁。|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
||
{{方剂|方名=《鲁府禁方》卷一: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干姜、人参、肉桂、麦门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制法=|性状=|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蜜2匙,顿服之。服热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br]无脉者,加猪胆汁1匙;面赤者,加葱7茎;呕者,加姜汁炒半夏。|功用=|主治=阴极发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卧者,脉沉迟无力或脉伏。|加减=| |
{{方剂|方名=《鲁府禁方》卷一: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干姜、人参、肉桂、麦门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制法=|性状=|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蜜2匙,顿服之。服热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br]无脉者,加猪胆汁1匙;面赤者,加葱7茎;呕者,加姜汁炒半夏。|功用=|主治=阴极发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卧者,脉沉迟无力或脉伏。|加减=|宜忌=不可服凉药。若误认为热症,而用凉药,死不可复生矣。|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
||
{{方剂|方名=《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黄耆、鹿茸(酒炙,锉片,用酒蒸膏配药)、当归、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枣2枚。|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痘,气血虚剧,皮薄浆清,锡皮灰白,虚惕寒战。|加减=| |
{{方剂|方名=《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黄耆、鹿茸(酒炙,锉片,用酒蒸膏配药)、当归、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枣2枚。|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痘,气血虚剧,皮薄浆清,锡皮灰白,虚惕寒战。|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 |
||
{{方剂|方名=《古今医鉴》卷七: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制法=上药锉碎。|性状=|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盐少许,水煎服。|功用=|主治=治急阴证,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肾挛缩。|加减=| |
{{方剂|方名=《古今医鉴》卷七: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制法=上药锉碎。|性状=|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盐少许,水煎服。|功用=|主治=治急阴证,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肾挛缩。|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9的最新版本
《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
组 成 | 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 |
用 法 | 面戴阳者,下虚,加葱7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1钟煎之,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
主 治 | 阴盛格阳,阴极发燥,面赤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欲坐卧于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 |
摘 录 | 《伤寒六书》卷三 |
《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
组 成 | 附子 干姜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腊茶 |
用 法 | 上药以水200毫升煎服,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面赤戴阳者,加葱白7茎、黄连少许。 |
主 治 | 回阳复阴。治阴盛格阳,烦躁。 |
摘 录 | 《伤寒六书》卷三 |
《鲁府禁方》卷一:回阳返本汤
组 成 | 附子、干姜、人参、肉桂、麦门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 |
用 法 | 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蜜2匙,顿服之。服热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br]无脉者,加猪胆汁1匙;面赤者,加葱7茎;呕者,加姜汁炒半夏。 |
主 治 | 阴极发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卧者,脉沉迟无力或脉伏。 |
宜 忌 | 不可服凉药。若误认为热症,而用凉药,死不可复生矣。 |
摘 录 | 《鲁府禁方》卷一 |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回阳返本汤
组 成 | 人参、黄耆、鹿茸(酒炙,锉片,用酒蒸膏配药)、当归、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枣2枚。 |
主 治 | 痘,气血虚剧,皮薄浆清,锡皮灰白,虚惕寒战。 |
摘 录 |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 |
《古今医鉴》卷七:回阳返本汤
组 成 | 人参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 |
制 法 | 上药锉碎。 |
用 法 | 加生姜3片,大枣2枚,盐少许,水煎服。 |
主 治 | 治急阴证,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肾挛缩。 |
摘 录 | 《古今医鉴》卷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