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肠饮: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组成=肉豆蔻(炮)、人参(去芦)、白术(炒)、赤石脂、肉桂(去皮)、当归(洗,切片)、良姜、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汁制,炒)、甘草(炙,减半)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5钱,水1盏半,入粳米1小撮,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功用=|主治=肠胃虚弱,内挟风冷,脐腹撮痛,下痢,以及虚滑,或下脓血。|加减=|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组成=肉豆蔻(炮)、人参(去芦)、白术(炒)、赤石脂、肉桂(去皮)、当归(洗,切片)、良姜、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汁制,炒)、甘草(炙,减半)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5钱,水1盏半,入粳米1小撮,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功用=|主治=肠胃虚弱,内挟风冷,脐腹撮痛,下痢,以及虚滑,或下脓血。|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组成=诃子(去核取肉,炒)、甘草(炙)、厚朴(姜制,炒)、干姜(炮)、草果(用仁)、陈皮(炒)、良姜(炒)、白茯苓、神曲(炒)、麦蘖各等分。|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每服2钱,小儿半钱,以水1盏,煎至7分,入盐少许,食前服;急症则用沸汤入盐调服。|功用=|主治=心腹冷痛,不可忍,及霍乱吐泻。|加减=|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组成=诃子(去核取肉,炒)、甘草(炙)、厚朴(姜制,炒)、干姜(炮)、草果(用仁)、陈皮(炒)、良姜(炒)、白茯苓、神曲(炒)、麦蘖各等分。|制法=上为末。|性状=|用法=每服2钱,小儿半钱,以水1盏,煎至7分,入盐少许,食前服;急症则用沸汤入盐调服。|功用=|主治=心腹冷痛,不可忍,及霍乱吐泻。|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
||
{{方剂|方名=《痘疹传心录》卷十七:固肠饮|组成=木香、黄连、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诃子。|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久痢不止。|加减=| |
{{方剂|方名=《痘疹传心录》卷十七:固肠饮|组成=木香、黄连、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诃子。|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久痢不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8的最新版本
《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
组 成 | 肉豆蔻(炮)、人参(去芦)、白术(炒)、赤石脂、肉桂(去皮)、当归(洗,切片)、良姜、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汁制,炒)、甘草(炙,减半)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粗末。 |
用 法 | 每服5钱,水1盏半,入粳米1小撮,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
主 治 | 肠胃虚弱,内挟风冷,脐腹撮痛,下痢,以及虚滑,或下脓血。 |
摘 录 | 《魏氏家藏方》卷七 |
《魏氏家藏方》卷七:固肠饮
组 成 | 诃子(去核取肉,炒)、甘草(炙)、厚朴(姜制,炒)、干姜(炮)、草果(用仁)、陈皮(炒)、良姜(炒)、白茯苓、神曲(炒)、麦蘖各等分。 |
制 法 | 上为末。 |
用 法 | 每服2钱,小儿半钱,以水1盏,煎至7分,入盐少许,食前服;急症则用沸汤入盐调服。 |
主 治 | 心腹冷痛,不可忍,及霍乱吐泻。 |
摘 录 | 《魏氏家藏方》卷七 |
《痘疹传心录》卷十七:固肠饮
组 成 | 木香、黄连、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诃子。 |
用 法 | 水煎服。 |
主 治 | 久痢不止。 |
摘 录 | 《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