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鹿茸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十:地黄鹿茸丸|组成=鹿茸([火监]去毛,酥炙)3两,续断(洗,干炒)3两,山药3两,白艾(醋炒)2两,五味子(去枝)2两,白薇2两,卷柏2两,阿胶(锉,蛤粉炒成珠)2两,黄耆(蜜炙)2两,泽兰2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2两,熟干地黄6两(酒浸),肉苁蓉4两(酒浸,去土)。|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功用=|主治=补虚调经。主|加减=| |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十:地黄鹿茸丸|组成=鹿茸([火监]去毛,酥炙)3两,续断(洗,干炒)3两,山药3两,白艾(醋炒)2两,五味子(去枝)2两,白薇2两,卷柏2两,阿胶(锉,蛤粉炒成珠)2两,黄耆(蜜炙)2两,泽兰2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2两,熟干地黄6两(酒浸),肉苁蓉4两(酒浸,去土)。|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功用=|主治=补虚调经。主|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
||
{{方剂|方名=《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地黄鹿茸丸|组成=熟地黄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赤茯苓1两,桃胶1两,鹿茸半两,血余4两。|制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灯草汤送下。|功用=|主治=虚淋。|加减=| |
{{方剂|方名=《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地黄鹿茸丸|组成=熟地黄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赤茯苓1两,桃胶1两,鹿茸半两,血余4两。|制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灯草汤送下。|功用=|主治=虚淋。|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8的最新版本
《魏氏家藏方》卷十:地黄鹿茸丸
组 成 | 鹿茸([火监]去毛,酥炙)3两,续断(洗,干炒)3两,山药3两,白艾(醋炒)2两,五味子(去枝)2两,白薇2两,卷柏2两,阿胶(锉,蛤粉炒成珠)2两,黄耆(蜜炙)2两,泽兰2两,厚朴(去粗皮,姜制,炙)2两,熟干地黄6两(酒浸),肉苁蓉4两(酒浸,去土)。 |
制 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 |
主 治 | 补虚调经。主 |
摘 录 | 《魏氏家藏方》卷十 |
《鸡峰普济方》卷十八:地黄鹿茸丸
组 成 | 熟地黄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赤茯苓1两,桃胶1两,鹿茸半两,血余4两。 |
制 法 |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灯草汤送下。 |
主 治 | 虚淋。 |
摘 录 | 《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