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脾丸:修订间差异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无编辑摘要
 
文本替换 - 替换“|注意=”为“|宜忌=”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方剂|方名=《中国药典》:启脾丸|组成=人参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陈皮50g 山药100g 莲子(炒)100g 山楂(炒)50g 六神曲(炒)80g 麦芽(炒)50g 泽泻50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甜。|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功用=|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加减=|注意=|规格=每丸重3g|贮藏=密封。|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中国药典》}}
{{方剂|方名=《中国药典》:启脾丸|组成=人参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陈皮50g 山药100g 莲子(炒)100g 山楂(炒)50g 六神曲(炒)80g 麦芽(炒)50g 泽泻50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甜。|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功用=|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加减=|宜忌=|规格=每丸重3g|贮藏=密封。|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中国药典》}}


{{方剂|方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启脾丸|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 泽泻各15克|制法=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功用=|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和中。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备注=|来源=|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方剂|方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启脾丸|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 泽泻各15克|制法=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功用=|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和中。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2023年8月19日 (六) 23:58的最新版本

《中国药典》:启脾丸

组 成 人参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陈皮50g 山药100g 莲子(炒)100g 山楂(炒)50g 六神曲(炒)80g 麦芽(炒)50g 泽泻50g
制 法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 状 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甜。
用 法 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主 治 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规 格 每丸重3g
贮 藏 密封。
摘 录 《中国药典》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启脾丸

组 成 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 莲肉各30克 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 泽泻各15克
制 法 上各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 法 每服70~9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主 治 健脾益气,消食和中。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摘 录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