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异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证治宝鉴》卷四)。|组成=[[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功用=《证治宝鉴》:清胃化痰。|主治=①《[[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br>②《[[证治宝鉴]]》:[[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脉洪者。|论 |
{{方剂|方名=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异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证治宝鉴》卷四)。|组成=[[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功用=《证治宝鉴》:清胃化痰。|主治=①《[[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br>②《[[证治宝鉴]]》:[[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脉洪者。|方论选录=①《[[医方考]]》: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br>②《[[医林纂要]]》:[[黄连]]以泻心脾之火,[[栀子]]以泄[[三焦]]之火,且除心烦,[[生姜]]以行膈上之痰,且稍制栀、连之寒也。热痰在膈上,则当心分,故[[黄连]]以泻之,行之以[[栀子]],使湿热自[[三焦]]而降也。[[三焦]]、[[心包]]相表里,加[[生姜]]以和之。|备考=《[[医方考]]》本方用:[[半夏]]、[[陈皮]]<sub>去白</sub>、[[茯苓]]、[[甘草]]<sub>炙</sub>、[[山栀子]]<sub>炒黑</sub>、[[黄连]]<sub>炒</sub>、[[生姜]]<sub>各等分</sub>。|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 |
2023年8月19日 (六) 22:23的最新版本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异 名 | 二陈加栀连生姜汤(《证治宝鉴》卷四)。 |
组 成 | 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 |
功 用 | 《证治宝鉴》:清胃化痰。 |
主 治 | ①《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 ②《证治宝鉴》: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脉洪者。 |
方论选录 | ①《医方考》: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②《医林纂要》:黄连以泻心脾之火,栀子以泄三焦之火,且除心烦,生姜以行膈上之痰,且稍制栀、连之寒也。热痰在膈上,则当心分,故黄连以泻之,行之以栀子,使湿热自三焦而降也。三焦、心包相表里,加生姜以和之。 |
备 考 | 《医方考》本方用: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各等分。 |
摘 录 |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