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小青龙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小青龙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伤寒论》:小青龙汤|异名=[[青龙汤]](《[[外台秘要]]》卷八引《[[备急千金要方]]》)、[[细辛五味汤]](《[[御药院方]]》卷五)。|组成=[[麻黄]]<sub>去节</sub>、[[芍药]]、[[细辛]]、[[干姜]]、[[甘草]]<sub>炙</sub>、[[桂枝]]<sub>去皮,各三两</sub>,[[五味子]]<sub>半升</sub>,[[半夏]]<sub>半升,洗</sub>|用法=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br>①《[[金镜内台方议]]》:发越风寒,分利水气。<br>②《[[医方集解]]》:行水发汗。<br>③《[[医宗金鉴]]》: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饮,或身体疼重,肢而浮肿,舌苔白,脉浮或浮滑。<br>①《[[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br>②《[[金匮要略]]》:[[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妇人吐涎沫。<br>③《[[御药院方]]》:肺气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烦闷,痰盛涎多,喉中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息,咽嗌不利,呕逆恶心。<br>④《[[景岳全书]]》:时行风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阴寒气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伤风兼寒而发热咳嗷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实喘,若冬月风寒感甚者。肝肺受寒,咳嗽喘急。<br>⑤《[[济阳纲目]]》:水寒相搏发呃。<br>⑥《[[医灯续焰]]》:水寒射肺而咳,脉浮;痰饮停于胸胃咳嗽;劳极,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br>⑦《[[伤寒附翼]]》:水寒在胃,久咳肺虚。<br>⑧《[[金匮翼]]》:冷嗽;喘因寒邪入肺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六部俱伏者;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br>⑨《[[产科发蒙]]》:妊娠感风寒喘嗽。<br>⑩《[[温病条辨]]》: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宜忌=《[[外台秘要]]》引《[[备急千金要方]]》: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方论选录=①《[[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止,[[芫花]]下水,故加之。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气。水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故加[[茯苓]]。喘为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br>②《[[医方考]]》:青龙者,东方木神,主发育万物,方以发散为义,故名之。<br>③《[[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以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br>④《[[研经言]]》:古经方必有主药,无之者小青龙是也。何以言之?方中麻、芍、姜、辛、桂、甘各三两,味、夏各半升。考古半升,约古分亦三两。[[仲景]]每以[[半夏]]半斤配[[生姜]]三两,[[五味]]半升配[[生姜]]三两,此方正其例也。八味轻重同则不相统,故曰无主药。或谓[[麻黄]]先煎即是主药,岂知[[麻黄]]以有沫当去,不得不先煎,与先煎[[泽漆]]、先煎[[大黄]]有别。特以肺为水源,以此疏其壅塞耳!且本方加减法云去[[麻黄]]者四,[[麻黄]]在可去之例,岂主药乎?匪特[[麻黄]]非主药也,即[[桂枝]]亦不过因表不解发热而用之,其与[[芍药]]、[[甘草]]同用,全乎[[桂枝汤]]矣。[[桂枝]]即非主药,[[芍药]]、[[甘草]]更可知已,又何论[[半夏]]乎?此方本从桂枝来,而其义则在[[干姜]]、[[五味]]、[[细辛]]三味。本论于[[小柴胡汤|柴胡汤]]、[[四逆散]]方下云:咳者,加[[干姜]]、[[五味子]]、[[细辛]],即此方主治之义。[[小柴胡汤|柴胡汤]]方下又云:咳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即此方用[[桂枝汤]],所以必去枣、姜之义。然则小青龙为治饮家咳之方,故凡用[[干姜]]、[[五味子]],而与若桂、若麻并施者,皆自此出。如《[[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六方是也。<br>⑤《[[医学衷中参西录]]》:[[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唯济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则无碍。而愚近时临证品验,则另有心得,盖[[五味]]之皮虽酸,其仁则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至因过酸生弊。|临症举例=①喘急 《[[马元仪医案]]》:发热喘急,头痛下行胸胁,昼夜不安,面赤,不渴,二便如常,左脉弦虚,右脉空大,此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表里合邪,互结于胸胁之位也,与[[仲景]]'''小青龙汤'''。<br>②[[哮喘]] 《[[中成药研究]]》(1983;12:21):用重剂'''小青龙汤'''([[蜜炙麻黄]] 15 克、[[桂枝]] 9 克、[[五味子]] 9 克、[[干姜]] 9~15 克、[[制半夏]] 30 克、[[白芍]] 30 克,[[细辛]] 6~9 克、[[甘草]] 9~15 克)加减治疗寒喘型及热喘型支气管哮喘 24 例,其中 20 例服本方 1 剂后,哮喘即平息,最快的约在服药半小时后即气喘平息,两肺哮鸣音霍然消失。其余 4 例分别服至 6~10 剂后亦见效。其中寒喘型如寒痰粘稠者可加[[旋覆花]]、[[白芥子]]、[[莱菔子]]、[[苏子]],热喘型加[[石膏]],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象贝母]]、[[淡竹沥]]。<br>③咳嗽 《[[经方实验录]]》:[[姜佐景]]治张某,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与'''小青龙汤''',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二日后,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br>④[[溢饮]] 《[[南雅堂医案]]》: 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即经所谓溢饮也,此症以得汗为出路,然饮既流溢,亦随人之脏气寒热而化,今饮从寒化,忌用辛凉发汗之剂,宜以辛温发汗利水方合,治法拟用小青龙主之,[[麻黄]]三钱(去根节,先煎去沫)、[[白芍药]]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桂枝]]木三钱、[[五味子]]一钱五分、[[法半夏]]一钱五分、[[细辛]]三钱同煎服。<br>⑤[[肺胀]] 《[[南雅堂医案]]》:诊得脉浮大目如脱,气急而喘,是肺胀之实症,幸下元未虚,可施以发散,拟用'''小青龙汤'''主之,[[麻黄]]二钱(去根节,先煎,去沫)、[[白芍药]]二钱、[[炙桂枝]]二钱,[[干姜]]二钱、[[法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细辛]]八分,水同煎。<br>⑥小儿肺炎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76): 辨证为表寒实证者,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各 6 克,[[五味子]]、[[细辛]]各 2 克,[[干姜]]、[[半夏]]、[[甘草]]各 3 克)治疗小儿喘息型肺炎 11 例,方中[[麻黄]]、[[桂枝]]、[[干姜]]、[[五味子]]快火急煎;[[细辛]]后下。烦重者重用[[五味子]],痰稠者加[[竹沥]],苔黄者加[[黄芩]]。一剂两煎,混合后分 4~6 次口服,喘重者隔 30 分钟服一次。病情好转后换服二陈汤善后,11 例全部治愈。症状消失时间,其中最短 2 天,最长 12 天,平均 3.8 天。|现代研究=①平喘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2;3:2):用本方及其主要组成药的不同组合的水煎剂和醇提取液与对照药(盐酸麻黄碱、盐酸肾上腺素等注射液)进行对比研究。实验表明,本方及其主要组成药的水煎剂和醇提取液,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并有抗组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氯化钡作用。实验还表明,[[麻黄]]、[[半夏]]在本方中不占主要地位,本方去[[麻黄]],[[半夏]]后的醇提取液仍显示很强的抗组胺等作用。另外,对豚鼠药物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br>②抗过敏作用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2:57):注射抗原前 2 或 3 小时给'''小青龙汤'''(100mg/kg),结果表明,本方能明显抑制由蛋清(EA)和抗 EAIgE 抗体引起的豚鼠被动皮肤过敏症,对组胺、血清素和乙酰胆硷引起的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br>③对兔耳血管及大鼠足跖温度的影响 《[[中成药研究]]》(1985;8:41):实验表明:本方醇提水剂能明显增加离体兔耳血管的流出量;给大鼠腹腔注射本方后半小时,足跖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且表现为先升后降的作用。|摘录=《[[伤寒论]]》}}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小青龙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