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回阳返本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回阳返本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制法=|性状=|用法=面戴阳者,下虚,加葱7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1钟煎之,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功用=|主治=[[阴盛格阳]],阴极发燥,面赤腹痛,吐泻不渴,畏寒肢冷,欲坐卧于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方剂|方名=《伤寒六书》卷三: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 干姜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腊茶|制法=|性状=|用法=上药以水200毫升煎服,临服入蜜5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面赤戴阳者,加葱白7茎、黄连少许。|功用=|主治=回阳复阴。治[[阴盛格阳]],烦躁。|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方剂|方名=《鲁府禁方》卷一:回阳返本汤|组成=附子、干姜、人参、肉桂、麦门冬、五味、茯苓、甘草、童便。|制法=|性状=|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蜜2匙,顿服之。服热而燥不止者,宜再服,燥自定矣。[br]无脉者,加猪胆汁1匙;面赤者,加葱7茎;呕者,加姜汁炒半夏。|功用=|主治=阴极发燥,微渴面赤,欲于泥水井中坐卧者,脉沉迟无力或脉伏。|加减=|宜忌=不可服凉药。若误认为热症,而用凉药,死不可复生矣。|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鲁府禁方》卷一}} {{方剂|方名=《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黄耆、鹿茸(酒炙,锉片,用酒蒸膏配药)、当归、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大枣2枚。|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痘,气血虚剧,皮薄浆清,锡皮灰白,虚惕寒战。|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救偏琐言·备用良方》卷十}} {{方剂|方名=《古今医鉴》卷七:回阳返本汤|组成=人参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制法=上药锉碎。|性状=|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盐少许,水煎服。|功用=|主治=治急阴证,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肾挛缩。|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回阳返本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