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daohang|《[[伤寒论]]》|[[汉]]·[[张仲景]]|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图书排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TOCright}}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玉函经》作「本方」。):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后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乾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 <references /> {{daohang-f|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目录}} [[Category:书籍内容页面]]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Daohang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Daohang-f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avbox with column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伤寒论目录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图书排版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图书排版/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Arguments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Navbar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