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daohang|《[[伤寒论]]》|[[汉]]·[[张仲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图书排版}}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TOCright}}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small>(三百枚)</small>,细辛<small>(六两)</small>,干姜<small>(十两)</small>,黄连<small>(十六两)</small>,附子<small>(六两,炮,去皮)</small>,当归<small>(四两)</small>,黄檗<small>(六两)</small>,桂枝<small>(六两,去皮)</small>,人参<small>(六两)</small>,蜀椒<small>(四两,出汗)</small>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沈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株)黄芩(十八株)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沈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沈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檗(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 <references /> {{daohang-f|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伤寒论目录}} [[Category:书籍内容页面]]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Daohang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Daohang-f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avbox with column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伤寒论目录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图书排版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图书排版/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Arguments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Navbar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