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吴茱萸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吴茱萸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性状=|用法=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方剂|方名=《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组成=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方剂|方名=《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组成=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功用=|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组成=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制法=上为粗散。|性状=|用法=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功用=|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方名=《伤寒论》: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制法=|性状=|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功用=|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来源=|摘录=《伤寒论》}} {{方剂|方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制法=上八味,哎咀。|性状=|用法=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功用=|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方剂|方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制法=上八味,哎咀。|性状=|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主治=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吴茱萸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