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二姜丸”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二姜丸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朱氏集验方》卷二:二姜丸|组成=白姜(炮)、良姜(壁土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用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40丸,遇发前,空心酒吞下。如此2服而愈。|功用=|主治=虚疟。|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 {{方剂|方名=《医学启源》卷十一:二姜丸|组成=良姜3两,干姜(炮)3两。|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空心下。|功用=|主治=痼冷,腹痛脉迟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医方考》:腹痛之由有数种,今日脉迟,则知寒矣。故用干姜、良姜之辛热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滞,热可以散寒,不滞不寒,痛斯失矣。|备注=|来源=|摘录=《医学启源》卷十一}} {{方剂|方名=《魏氏家藏方》卷七:二姜丸|组成=良姜(薄切片,炒)1两,干姜(炮,洗,刮去皮)1两,乌梅肉半两。|制法=上为细末,水煮稀陈米粥为丸,如绿豆大,候干。|性状=|用法=每服100丸,食前温水饮送下。|功用=|主治=脏寒,大便血作。|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方剂|方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二姜丸|组成=干姜、良姜各等分。|制法=上锉细,同炒黄,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性状=|用法=每服3-5丸,煎杨柳汤,空心送下。|功用=|主治=痹疾,发寒热似疟;亦治疟疾。|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 {{方剂|方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二姜丸|组成=干姜(炮)、良姜(去芦头)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15丸至20丸,食后橘皮汤送下。|功用=|主治=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进美饮食。主心脾疼痛;一切冷物所伤。|加减=|注意=妊娠妇人不宜服。|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方剂|方名=《鸡峰普济方》卷十八:二姜丸|组成=良姜1两,干姜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半夏1两。|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姜汤送下,不拘时候。|功用=|主治=温胃破痰。主|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方剂|方名=《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姚医方:二姜丸|组成=干姜2两,陈皮(去白)2两,良姜1两,青皮(去白)1两。|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50-70丸,生姜汤送下。|功用=|主治=暖脾胃,散寒气。主|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是斋百一选方》卷五引姚医方}}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二姜丸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